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本是健康“守门人”却变“搅局者”~~~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是健康“守门人”却变“搅局者”
体检行业丑闻多,谁为消费者负责?
邓漪蒙
图/TP
图/TP
图/TP
图/TP
  焦点关注

  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成为了人们掌握身体健康信息的“年考”。形形色色的体检机构应运而生,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定向提供各类组合套餐,如备孕套餐、白领健康套餐、入职体检、父母关爱套餐等,由此催生出一个消费能级逾千亿的市场。

  记者 邓漪蒙 整理报道

  1

  体检体验多差评

  记者打开“大众点评”APP搜索关键字“体检”,出现了瑞慈体检、爱康国宾、仁爱体检、美年大健康等多家比较有名的体检机构。各类体检机构提供的体检套餐门类齐全,还推出了不少便宜划算的团购套餐。以入职体检为例,团购价最高有500多元,最便宜的入职体检只需要96元。看销量,某体检机构的入职体检产品静安分院单店的销售量已超过一万份。

  同样是入职体检,一名“90后”应届生小梦说,她在三甲医院入职体检最基础的套餐都要1000元。因此,不少收入不高的应届生便将目光投向体检医院的团购产品。那体检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让人满意?

  记者随机打开某机构入职体检套餐下的评论,其中有关于态度好、免费早餐、交通方便、环境好的五星评论,但消费者的相关差评更比比皆是。在查看了400多条评论后,记者总结出消费者三大“吐槽点”。

  吐槽一:推销气氛浓

  一位网友说,从验血开始就有医生和护士不停地推销,希望体检者多加一些体检项目。对于已婚未孕的人,基本都要被推荐增加备孕检查。还有网友反映,一旦决定不加项目,有些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明显变差。

  吐槽二:推检查过程随意

  一些体检医生检查时只是拿着工具晃两下,一些需要躺在床上的项目,并没有铺垫任何一次性用品。还有网友反映,实际的检查项目和团购表上的列表不一致。比如眼睛测试没有进行视力测试的环节,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未经过吹气测试。此外,在一些涉及隐秘性的检查项目中,管理比较混乱,时常发生在检查时有人进入的情况。

  吐槽三:检查结果存疑

  在这个问题上,评论中不少用户都表示对自己的检查结果存在疑虑。一位网友说,自己患有肛肠方面的慢性病,但在外科检查的时候医生居然说她正常。此外,在部分体检机构,体检报告中并无心电图和CT的原片。尽管拿到的体检报告很厚,但多为粗略结果和相应的营养建议,缺乏明确的数据或备注说明。

  2

  体检行业存乱象

  实际上,除了消费者的吐槽,近几个月,体检行业自身也在“爆雷”。几个月前,一位曾在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工作的业内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篇名为《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挣一次钱了》的文章。揭露了美年大健康的多个问题,包括癌症晚期未能检测出来、冒用离职医生姓名、员工无证上岗等。随后,广州天河区卫计局责令美年大健康进行整改。

  近期,爱康国宾CEO张黎刚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曝光了体检行业乱象,称这个行业一些体检中心提供的是“假体检”,抽了血把血倒掉直接出结果,用护士冒充医生看超声等乱象,又将体检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

  按照卫生部的规定,体检机构至少具有2名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具有10名注册护士;具有满足健康体检需要的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具有符合开展健康体检要求的仪器设备。而某微信公众号用"企查查"查询美年大健康和爱康国宾的企业信息后发现,两家体检机构的关联风险分别达182条和204条,所关联公司的行政处罚事项中均因曾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和未按规定对诊疗人员进行健康检查而遭到过处罚。除此之外,两家公司还曾分别存在从业员工无职业资格证、医疗损害和违规使用X射线机、虚假广告宣传等问题。

  某三甲医院妇女保健科一名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体检机构给客户检查出阴道炎、宫颈糜烂等问题,并借此推销各类后续检查,有的人为此花了几万元检查治疗。但目前医疗界认为宫颈糜烂就是柱状上皮的外移,很多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治疗。另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则直言,自己不会拿爱康国宾、美年等此类机构的检查结果做依据,最多只是做个参考,确诊还需在正规医院进行。

  近两年,随着癌症筛查和基因检测概念的盛行,检测机构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项目。抛开类似检测的科学性,基因检测只能预示某类疾病有发生的可能,不意味着一定发生。可一些医学知识匮乏的消费者在得到基因检测报告时,情绪过于紧张,并会有消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患者拿着基因筛查报告,说自己得了癌症。四处求医折腾了很久,结果在肿瘤医院检查后发现根本没有患癌。我们并不提倡健康人群进行这种基因筛查。”一位肿瘤科医生说。

  3

  体检机构需“体检”

  在《新京报》联合清研智库联合推出的调查问卷中,超四成的受访者对体检乱象有切身体验。看似低价实惠的体检套餐所提供的体检服务难以让消费者满意,其体检结果的准确性也让人难满意。

  社会体检机构作为公众健康监测的前置关口,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统一标准,加之巨大的商业竞争压力,因此目前在体检市场发展过程中,乱象频出。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体检机构一次次被曝光后,乱象整治仍然效果不理想,相关的行业政策法规仍旧“缺席”。已经到时间,该对体检行业不堪现状下猛药了。

  目前对体检的管控体系主要由省负责,截至目前已有21个省成立了省级健康体检质控中心,负责健康体检质控工作。上海卫生监督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对上海开展健康体检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会将结果进行社会公示,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机构,会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情况预警约谈,并将评估结果与医疗机构年度校验挂钩,建立退出机制。

  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员表态,针对体检“乱象”,将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对风险程度高的医疗机构,提高抽查几率。对于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行为,一律“零容忍”,要求各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当然,一方面,要对造假的体检中心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共同制定行业自律的规范约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资讯
   第04版:申城纪实 专版
   第05版:申城纪实 专版
   第06版:申城纪实 专版
   第07版:家庭计划
   第08版:市计生协专版
   第10版:大手小手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健康讲堂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金山专刊
   第16版:名人生活
体检行业丑闻多,谁为消费者负责?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体检行业丑闻多,谁为消费者负责? 2018-12-26 2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