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于漪这个名字不得不提。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90岁的于漪用她不知疲倦的奋斗姿态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于漪对于教育,有着热忱的追求。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于漪笑着说,“学生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
如今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伟,曾经在于漪老师的班级里学习了三年。2000年,王伟毕业后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于老师,不好意思我成为语文教师了。”原来,初中三年,王伟的作文从来没有被于漪收入过优秀学生作文选辑中。于漪回顾这件事,还立刻在《上海教育》上撰文《永远的遗憾》,反思自己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勉励王伟不断进取,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于漪老师敬畏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的精神让我终身难忘。”王伟说。
于漪认为,课堂不是教师锻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她反对教师“一言堂”,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而且老师不是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对于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教育中的“抢跑”现象,于漪感到很不安。她认为,那些超前学习赚的是家长的钱,害的是孩子的青春。“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学习能够解决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于漪说。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