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翻译家王志冲早年因病辍学,在病榻上靠着收音机和字典自学俄语,不仅翻译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创作和翻译了80余本书籍。
他的经历感动了钱币收藏界泰斗余榴梁。同样年逾七旬的余先生近日为王志冲精心创作一枚大铜章。如今,国内首枚以残疾人为主角的铜章摆放在王老床前;王老相赠的新书也置于余榴梁案头。
虽然他们素未谋面,但已成知音。记者日前分别采访他们,记下作品背后的故事。
残疾人翻译家王志冲
卧床写出八十多本书
“妈妈,我只听说过《西游记》,这本《四游记》是什么书啊?”春节里,市残联宣文处处长周新建的女儿捧着刚寄到家里的一本新书,好奇地询问。“这可不是一般的书,是妈妈的残疾人朋友王志冲爷爷写的神话故事,他可是大翻译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他译的!”周新建回答。此时,王志冲躺在床上艰难创作的模样浮现在周新建眼前。
命运多舛倔强抗争
从小被送给别人抚养的王志冲14岁患上恶疾,医治不力致残,身体只能保持僵直姿势,要么直挺挺地站着,要么直挺挺地躺着,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不过他和妻子常婉拒来客的礼物,与他结对帮扶的周新建也碰过钉子。
王志冲这样解释:“我和老伴郑懿一个是初三只读了一星期,一个是初一就辍学,如今能有退休金就很不错了,春节前又涨了一次工资,不是蛮好的?”周新建既拿老先生的倔脾气没办法,又由衷钦佩:“正是因为王老夫妇有这股倔劲,他才能卧床写出80多本书啊!认识这么多年,我经常收到王老寄来的新书。每次他都说,自己埋头写书,累苦了妻子,再也不写了。但没过多久,我总是又会收到新书。一本本叠起来,和老两口一样高了。”
与书为伴新作频出
春节前,记者来到王志冲家时,他正站在桌前查资料,准备创作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的新书。特制的斜桌板高及胸口,身后撑着一个高脚支架,靠着这两个“帮手”,他笔直站了几个小时,全不顾左脚上两个碗口大的溃疡,还自嘲说,这两个伤口已经是相伴20多年的“老朋友”了。
不过,真正和他相伴多年的“老朋友”还是书籍。王家不仅书桌书柜里堆满书,床上靠墙的一侧也堆着一排书。王志冲虽然双眼都有白内障,却靠着放大镜,整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过去,他白天黑夜都在看书、译书、写书,如今眼神不济,晚上只能看看电视。虽然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仍是个高产作家,仅去年就在阅读300万字资料基础上,出版包括“东”“南”“西”“北”四部游记的22万字神话故事《四游记》,还再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相濡以沫有章为证
收到余榴梁先生创作的大铜章后,细心的郑懿把它摆放在正对着床头的电视柜上,让王志冲躺着一抬眼就能看到它。王志冲却说,这枚“军功章”记录的是郑懿的功劳。他原本不好意思成为余老的创作对象,但想到妻子的无私付出,想到她几十年来不仅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寒冬腊月裹着围巾帽子在漏风的屋里誊抄手稿,日积月累,几个手指关节都变形了,其中的苦真是难以细说,这才接受余老心意,用这枚铜章刻下夫妻俩走过金婚相濡以沫的深情。
看着铜章,夫妇俩说:“像,真像!”无论王志冲卧床创作的神情,还是架在胸口的写字板、围在身边的书籍词典,都惟妙惟肖。多年未出门的王志冲不能当面道谢,就托人给余老送上新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书传情。
钱币收藏家余榴梁
激情铸就沉甸甸铜章
第一次走进余榴梁的家,长宁区残联副理事长杜晓建有点意外:“余老和王老的家像极了,都是那么简朴,但又充满书香氛围。”的确,余家除了整整一柜价值不菲的钱币收藏品之外,不见其他值钱的物件。或许,正是因为这对七旬翁都有着对精神世界的执著追求,所以才会素未谋面而惺惺相惜。
春节,王志冲想的是以铜章为镜,笔耕不辍再出新作;余榴梁在重读王志冲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余,念的则是赶紧把几十斤重的半套铜章铸造模具送到王家,交给王志冲做个纪念。
一直关注残疾人
记者敲开余家房门时,余榴梁正在看《参考消息》上一则关于残疾人科学家霍金的报道。握着报纸,他打开了话匣子:“你看,残疾人多了不起!报纸上一直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报道,每个人都让我很感动。不过我总感到,在文化领域,对残疾人精神风貌的颂扬还可以更多些。”
去年夏季,杜晓建邀请余老给残疾人办文化讲座时,他一口答应。当时,余榴梁听说王志冲的事迹后,回到家就翻出泛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读之后,一下子坐不住了,创作激情喷涌而出,想为王志冲铸章的想法定格脑海。
接到余榴梁的电话,和王志冲相交多年的杜晓建十分激动,他忙前忙后,搜集创作资料。
厚重铜章意义深
两人商量下来,决定制作一枚8厘米直径的大铜章。沉甸甸的铜章,凸显残疾人事业的分量。
铜章正面图案是王志冲卧床写作的场景:戴着眼镜平躺在床上,夫人为他在胸前架好特制的支架;十来本书籍和一台老式收音机堆在床沿。反面图案则是上海特奥会纪念馆外景。此处不仅是上海残疾人事业地标建筑,而且,纪念馆外有一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塑,这座纪念馆对他有特殊意义。
余老把中俄两位残疾作家以阳文高浮雕凸现和阴模暗蕴含的艺术手法糅为一体,别具匠心。图案下方还雕刻着王志冲的一句名言“十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既是他的真实写照,也激励每一个观者。
反复修改出精品
虽然全部自掏腰包,余老为出精品不惜工本。他邀请著名工艺美术家张春良雕刻模具。张老曾雕刻过《毛泽东接见尼克松》等重大纪念题材的大铜章,余榴梁与他反复推敲细节。为求真实,他请杜晓建送来摆放在王志冲床头的十几本工具书,多角度拍照,反复修改图稿,务求比例得当,肌理丰满。
一般的大铜章高低层次较少,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和主题,余榴梁采用机械加工、电脑立体雕、手工平面雕三结合的方法。由于高低层次落差达到4毫米,压印过程中,模具不堪耐受,几经损坏和修复,最终出炉的成品都不错。余老仍然苛刻地从中剔除100多枚书本折角不够明显的铜章回炉重铸,确保件件都是精品。
余榴梁说,新春他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将做了许多案头工作的《中国珍稀钱币图典》书稿交付出版;一个是以王志冲大铜章为契机,创作一整套以残疾人为主题的大铜章,反映残疾人的风貌,给更多健全人以启发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