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招聘大军的启动,今年长三角的招聘市场又会如何?在“招工难”面前企业又有了哪些思考?
透明工资不打闷包
“魏贤利工资3600元、戚卫华工资4200元……”在宿迁一家机械厂的招聘摊位边,一张去年11月的职工工资表吸引了许多求职者的目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工人不好招,除了涨工资这一招,更要让工人明明白白拿到手能有多少钱。
“有些企业打出高薪的招牌,但等一上班就告知要扣服装费、取暖费、保险费等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一扣除,员工到手就没多少钱。”负责人说,为了让求职者放心,企业特地张贴了在职职工去年的工资表,“工资有多少,明细怎么算,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不过他也感慨,企业拿出诚信的态度来招聘,求职者也应该以诚相对。“过去有些员工签下合同后还在货比三家,最后有些连招呼都不打就悄悄换地方,让企业很受伤。”
招新不如留老
相比招聘市场上“急吼吼”招人的企业大军,有些企业则信奉“招新不如留老”。长久以来的温情牌让老员工对企业留有深情,还陆续带来老家的新人加入“大家庭”。
春节前,义乌不少企业就四处张罗车辆,要把外地员工直接派车送回老家去过年。在一家饰品企业打工的安徽务工者陈扬说,在义乌有不少来自安徽的务工者,每到春节前后大家就要忙着去排队买票、扛着大包小包挤长途汽车回老家。不过今年春节前,公司特别安排了一辆专车送他们回去,免去了春运奔波的辛苦。本来年后打算换个地方找工作的陈扬觉得公司对自己还不错,年后还是继续回老东家上班去。
在杭州做外贸服装的董老板则在春节前给每位员工的子女发压岁钱。2011年春节第一次发压岁钱时她只想表表心意,没想到节后返厂的工人由原先不足半数提高到七成。今年她把压岁钱红包提高到了500元,希望能留住更多的工人。
在面对“招工难”和外界工资涨声不绝的双重压力下,能留得住老员工、带得进新员工成为企业的期盼。然而,企业只要给员工多一点关怀、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奖励,企业留人并不困难。浙江海门就有家专门生产车灯的企业,几年来坚持评选员工优秀孩子并进行奖励,通过奖励孩子来激发员工及其家庭对企业的忠诚,多年来这家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大大降低。宁波的不少企业也在留住老员工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承诺节后加工资,而且还开出了夫妻房、外派学习等优厚条件。
农民工渴望更多尊重
面对“招工难”,企业“涨工资”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而面对80后、90后的求职心态,一些公司把准了年轻人工作之外的娱乐需求,晒起了福利。
在浙江台州的招聘市场里,不少企业就在招聘简章上特别列出了公司的福利清单。比如西诺集团的招聘简章上,就特别介绍了公司的免费宿舍、伙食情况;联化科技则标明为员工提供五险、节日津贴、高温补贴、旅游等福利,如果员工租房,还发放住房补贴等。
“企业的订单不缺,独独缺人手。涨工资是最常用最实际的办法,但企业每年招人每年都流失,我们也在招聘中不断思考员工到底要什么。”台州一家服装企业人事部经理王琼说,在工资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像城里人一样工作、休息、娱乐、生活,是这些外来务工者的梦想。”王琼说,公司在今年的招聘中特别提出了带薪假期等福利,就是要让农民工也享受到城里职工同样的待遇。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