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观众说,自从村里建成农民学习会馆后,村民们就有了唱唱跳跳的地方,许多节目都是在会馆里诞生的。
122家学习会馆
黄岩区农民学习会馆自2009年开始创建,目前已有122家。许多会馆都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达2000册以上的图书室,并配置多媒体和空调等设备。有的会馆还建有篮球场、门球场等娱乐设施。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抚过檐角,黄岩区北洋镇联群村已传出朗朗书声。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大家跟我读一遍。”85岁的潘深河老人精神矍铄,吐字清晰。60余位老人端坐在台下,齐声朗读。村里人对这书声早已习惯,因为“潘深河讲堂”每周都会在村学习会馆开讲。而老人这一讲,便是10年。“潘深河讲堂”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打牌的人变少了,看书看报的人多了,全村一番恬静的景象。
“区里每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30万元,对优秀会馆进行奖励。”黄岩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童桂增说,会馆的特点就在于最大程度地把散落在各部门、各单位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串珠成链形成集聚效应。
遴选“乡村大使”
事实上,黄岩在农村建立了不少文化活动平台,有农村文化俱乐部、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将如此多的职能归并到农民学习会馆,重新设置“农民大讲堂”、“文化共享园”、“农民书屋”等版块,使学习会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平台。黄岩还对会馆建立会员制和馆长负责制,任何一个农民都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中。
2011年9月,黄岩区委又着手开始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建立“乡村大使”队伍。杨梅大使、舞蹈大使、武术大使等169名乡村大使在1个多月的遴选过程中依次产生。
记者采访期间,这支集结了各乡镇文艺人才的“乡村大使”队伍正好来到茅畲乡白浦岙村,开始第一场“文化走亲”现场表演,村里的礼堂被前来观看节目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一位稍稍来晚的村民被挤在门外,只得踮着脚向里张望。
宣讲政策的三句半,由年轻人主演的村换届选举小品,村民喜爱的越剧等,都以其通俗易懂和走入村民心中的表演内容博来阵阵掌声。无论是小孩还是妇女,都看得乐不可支。
“乡村大使”对各农民学习会馆来说,就如同多了一双翅膀,会馆的作用变得更为多元。
此外,黄岩还招募了1000多名文化志愿者,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已组织排舞培训150多次,受训群众达1万多人,并帮助各村组建起130多支排舞队伍。 童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