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药名中的龙文化
程超寰
  程超寰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致雨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繁体字作“龍”。按《说文解字》,“龍”字为篆文象形。徐铉曰:“象宛转飞动之貌。”

  几千年来,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龙文化的深深印记。

  在中药的药名中,以“龙”为名者数以百计。有天龙、地龙、海龙,有龙骨、龙齿、龙牙、龙胆、龙眼、龙脑、龙角、龙尾、龙舌、龙须、龙鳞、龙爪,有赤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有过山龙、顺江龙、伏龙、盘龙、铺地龙,等等。

  “龙药”中最有名的要数龙骨。龙骨功能镇惊安神,固涩收敛,生肌敛疮。用于惊痫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等。

  关于龙骨的来源,古人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农本草经》认为龙骨“是龙死骨也”,陶弘景则认为“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李时珍从《本经》说,曰:“是龙固有自死者矣,当以《本经》为正。”在明代《本草汇言》中,著者描述了他去晋、蜀山谷实地考察龙骨产区的所见:“间尝过晋、蜀山谷,为访所产龙骨之处。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垒垒如龙鳞,隐之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岂真龙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尽积于梁、益诸山也。”表达了强烈的质疑意向。现代研究表明,药用龙骨系第三纪后期和第四纪哺乳动物象、犀牛、三趾马、牛类、鹿类等的骨骼化石。日本皇宫正仓院现存我国唐代的药物中有五花龙骨、白龙骨、龙齿等,经研究,均属古代真象属及剑齿象属动物骨及齿的化石。由于历史和科学知识的局限,古人把这些远古时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都看作是传说中的龙的遗骨,故称它们为龙骨。

  中药伏龙肝为经柴火多年烧结而成的灶底中心土块,俗称灶心土。“伏龙”为灶神之名。灶神,又称灶帝、灶君、灶君菩萨、灶王爷,是民间信奉的五祀之一。宋洪迈《容斋四笔》曰:“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称灶心土为“伏龙肝”,是为隐替“灶”、“土”等土俗之称。以“伏龙”隐“灶”之名,以“肝”替“土”之称。《名医别录》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迂隐其名耳。” 

  “龙”字在古代又是骏马的代称,如龙驹、龙骥、龙媒等。中药石龙刍是一种药草。《本草纲目》云:“此草生水石之处,可以刈束养马,故谓之龙刍。”

  古人从自身经验出发,对认知的事物往往有各种附会比况。味苦如胆而称龙胆,性滑如葵而称龙葵,叶长如舌而称龙舌,圆黑如珠而称龙眼。它们的药名中都冠有一个“龙”字,但其实与龙都没有什么关系。《本草经考注》曰:“凡药物以龙名者,皆假詑其德以神其效耳。以似骨非骨名龙骨,以似眼非眼名龙眼,以似葵非葵名龙葵之类是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财经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18版:股市分析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教育周刊
   第A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A2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专版
表白是两个人的事
回家过年
西塘红帽子
空中钓衣记
今宵灯谜
沙漠中的“绿色唱片”
误上高速路
中药名中的龙文化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中药名中的龙文化 2012-01-31 2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