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温哥华出发,沿着一号公路向北,我们放眼卑诗省牧场,盘桓苏沙河谷,攀援斯蒂文山脉;我们脚踏阿塔巴斯卡冰川,听冰河在下面喘喘暗流,登高远眺哥伦比亚冰原,看冰层沿着落基山斜坡楔入湖中;我们坐在露意诗湖畔诗意盎然,深邃而碧净的湖水让我们超凡脱俗,面对皑皑的维多利亚雪山,她似一群飘逸的仙女,从蓝天幽然走下,让我们堕入梦幻……
壮游落基山,对于我的艺术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年前,我曾从飞机上俯视落基山脉而引发奇想:这眼下的千山万水不正是最佳的原创山水范本,山水画创新何不引进落基山元素,以开掘我们新的视角,新的技法,使之更具张力,自由和个性,于是我决定进一步深入实地去体验,从而有了这一次落基山之行。
走进落基山近距离观察,丰沛的植被覆盖山体,往上逐渐稀疏,凸现出斧劈刀削的坚硬岩石,山巅被千年积雪所覆盖。这壮阔的亘古荒原,如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来表现,显然是无法胜任。大自然的生命是阳光给予的,落基山的无穷魅力更在于光的普照,描绘大自然的山水画,当然无法忽略光的存在。因而山水画创作,有别于西洋画,而适度地运用光,表现光是应该探索的新技法之一。当晴空万里,阳光照射山峦,投下了深深的阴影,这阴影劲遒地勾勒出山形和结构,正适合用浓墨大笔挥写。当天空阴暗时,天际濛濛的灰色衬托山巅晶亮的雪峰,这种光感用留白表达最为恰当。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光和影,它们流动变幻出新的意境,这就给我们展开想象和自由构图提供了无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开辟了创造性的艺术路径。
落基山绚丽多彩,由于纬度、季节不同,森木、草原、山谷、溪流、湖泊、冰川每种自然形态都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当代山水画家们面对如此胜境,岂能受制于传统理论的“墨分五色”而忽视视觉的真实?我们不应该拒绝彩色,而是应努力探索彩色在中国画中的独特运用,探索墨与色的融合。中国画在彩色上的创新,没有现成的范本,只有从自然中去吸收蜕变,而不必在乎画种的限制。
走进落基山,我们被大自然生动的细节,丰富的形态所吸引,但我们不能仅仅埋头写生拍照、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用真情去感悟山,对话山,在心中拥有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将山水画作为天地和自然万物的象征性表达,作为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落基山脉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超越,对生命恒久的延续,已突破了山的一般概念,而代表着生生不息的苍穹万类。它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气象万千的生态原型,更是一种精神造创的凭借。也许这样思考我们才能摆脱对自然的简单摹写,才能拥有更开阔的视角,放纵想象与激情,突破旧窠创新技法,整体、自由、融合地书写挥洒。艺术由此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