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绝大多数政府机关认真编制了本级政府的年度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发布。截止到3月31日24点,59个国务院部门中有57家、26个省和直辖市政府以及43个较大的市的政府按时发布了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仅有国家预防腐败局未按时发布。
拖沓 大多拖到3月底才公布
报告指出,虽然有的政府机关早在1月初就已经公布了年度报告,但大多数政府机关则集中到3月底才陆续公布。
据统计,3月5日调研开始前发布年度报告的,国务院有3家,省级政府有1家,较大市有13家。截止日期前5天内发布的,国务院有32家,省级政府有20家,较大市有19家。
随意 个别部门修改发布时间
调研发现,极个别部门随意更改年度报告的发布时间。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年度报告”栏目上列明,其公开2011年年度报告的时间为2012年3月30日,但调研组在3月31日11时18分进行确认时,该栏目中并未公布。
不便 无法搜到信息公开内容
设置年度报告栏目有助于集中发布年度报告,方便公众查询,但没有设置年度报告栏目的情况依旧存在。同时,调研发现,年度报告的发布位置较为随意,使得年度报告栏目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据统计,有3家国务院部门:国家旅游局(微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文物局网站无年度报告栏目。这使得年度报告无法集中查找获取。
有的政府机关年度报告未公布在本级政府网站上,而是发布在上级政府网站或者其他网站上,甚至通过搜索引擎也无法查到。
间断 旧的年度报告无法查询
有个别政府网站仅在网站上发布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或者新的年度报告发布后,旧的被撤回,此前的年度报告无法查找。还有的政府网站虽设置了栏目,但栏目内无法查阅2008年至2010年的年度报告。
不详 未提及人员及经费情况
报告指出,年度报告对本机关上一年度的一些核心数据的公开情况不够理想。
比如未提及人员经费情况:没有任何一个机关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本机关上一年度投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情况,也没有列出2012年拟投入经费和人员信息。
混淆 两不同数据仅公布其一
报告指出:在调研的59个国务院部门中,仅有34家列明上一年度收到的公开申请总数,39家列明经审查受理申请数量的数据;在26个省级政府中,13家列明上一年度收到的公开申请总数,22家列明经审查受理申请数量的数据;在43个较大市中,仅有18家列明上一年度收到的公开申请总数,36家列明经审查受理申请数量的数据。二者均公布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被调研部门对此两项内容仅公布其一,信息不全面。
推托一些理由牵强语焉不详
调研报告指出,涉及依申请公开(被动公开)的各类数据公开情况不理想。国务院部门依申请公开数据的公开情况较之上一年有所下降。各种数据比如申请总数、申请量居前列的事项、经审查受理申请的情况、答复分类情况、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投诉数量情况等,信息透明度不高。
59个国务院部门中仅有9家提供了投诉的数据,仅占15%。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中,没有一家按照本级政府、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三类信息详细提供收到申请的数量。而“信息不存在”“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国家秘密”等语焉不详、牵强附会的理由成了拒绝公开的借口。
多变数据统计方式五花八门
调研发现,在具体数据统计方式上五花八门,这在依申请公开数据的发布上较为典型。
比如,26个省级部门中,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陕西省公布的是办公厅受理的申请总数;湖北省、湖南省公布的是省政府及省级部门受理的数量;还有的公布的包含全省各地市的受理数量。这表明,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统计口径上缺少一致的标准,随意性强。
京华时报(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