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年已九旬的高先生虽客居他乡,但心中始终牵系着自己的学生和中国的声乐事业。祖国对于高先生而言,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常挂心上……
高芝兰教授是我国第一位主演歌剧的演员,也是最早开个唱会的女高音歌唱家。早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时,先后师从周淑安和苏石林。抗战胜利后,她又远涉重洋,步入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原本已积累了很多德奥意俄曲目的高芝兰,在那里更拓宽了视野,接触到了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和演唱方法,使自己的曲库更宽泛、演唱更全面了。所有这些,都对高芝兰今后的演唱和教学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底,高芝兰夫妇毅然放弃在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急切地回来报效新中国。打那后,高芝兰就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高芝兰教授是位正直善良、淡泊名利的人。她快人快语,心里有话藏不了、掖不住,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
1990年初夏,我采访了刚从北京担任央视“青歌赛”评委归来的高先生。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当时中国歌坛出现的一些弊端。如:参赛作品贪大求洋,选手一味地追求声音,而忽略作品的音乐性和完整性。这些都反映了歌者急于求成又妄自菲薄的心态。高先生认为:端正歌者的歌唱动机和纠正教师教学观念的偏颇,已刻不容缓了。诚然,真正的声乐艺术,是需要歌者一辈子用心去体验、探索的……
高芝兰教授曾培养了一批享誉国际歌坛的歌唱家,当年的纺织女工胡晓平就是其中一位。
1981年,胡晓平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的国内选拔赛。因种种原因,胡晓平失去了参赛资格,对此,从不争名夺利的高芝兰按捺不住给文化部领导写信,为胡晓平的遭遇鸣不平。不久,文化部回复,准许胡晓平参加年底在匈牙利举办的国际声乐大赛。果然,胡晓平不负众望,一举夺得了中国声乐史上第一个国际比赛大奖。
高芝兰的另一名高足——中央乐团的汪燕燕,也是饮誉歌坛的国际比赛大奖获得者。1987年春夏之交,我邀请她来沪参加《中国名曲大汇唱》,她一下飞机,不是赶到延安饭店报到,而是直奔高芝兰的家。短短的上海之行,汪燕燕抓紧时间请老师给自己上课,尤其是请老师拿捏一下此次参演的两首作品。就连不经意间的细微处,也被高先生要求处理得丝丝入扣。
活跃在当今世界歌坛的孙秀苇,也曾屡获国际大奖。当年,她还是个黄毛丫头,高先生把她领进家中,同吃同睡,为她无偿提供一切学习、生活的条件,呕心沥血地把她培养成国际名家。至今,孙秀苇只要在美国,仍会抽空去高宅聆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