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次由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江南清韵”评弹沙龙主办的“吴文化赏析”讲座,主讲者是评话大师曹汉昌、吴君玉的高足周明华先生,他的演讲使我初识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获益匪浅。
相传三千余年前,商周之际,位于今陕西歧山附近的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太伯)、二儿子仲雍为了顺应父王的意愿,主动让贤三次,把王位继承权给予了老三季历。泰伯、仲雍兄弟二人经长途跋涉,来到东南吴地,在太湖边的梅里(今无锡梅村)落脚,受到那时尚未开化的当地土著居民拥戴,建立了吴国,国号“句吴”。“吴泰伯”也成了吴国的开山鼻祖,由此诞生的“吴文化”以“温、良、恭、俭、让”而起步。泰伯在吴国推广养桑、养蚕、兴农耕、修水利,使吴国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
从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作为总设计师来建造姑苏都城,虽然历经朝代更迭、战乱纷争,苏州古城却依然保留着精致、玲珑、典雅和大气的特色。难怪乎苏州评弹团团部所在地光裕公所的神坛供祭的是吴文化的创始者吴泰伯,在每年正月二十四和十月初八,泰伯的生日和忌日,评弹老艺人都要隆重公祭。
著名弹词演员徐惠新曾说,你在苏州街上漫步时要特别当心。说不定你在街旁长椅上一坐,就坐在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坐过的地方;你在小桥流水旁一立,就立在书画名家唐伯虎、祝枝山站过的地方。的确,苏州是文人荟萃、名流辈出之地。中国封建社会共出了600余个状元,苏州一地就占了54个。吴文化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因此苏州园林才会那么精致,苏州评弹才会那么优雅,那么动听,这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