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定水路、苗圃路交界处的洋泾实验小学,以前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高峰时段,接着孩子的小汽车、助动车、自行车,就会将校门外塞得满满的,步行的学生和家长只得从车流夹缝中穿行,险象环生。学校经过多次商议后,觉得只有家校携手,才能共筑平安校园。于是,向全体家长发出一封倡议信,就每日放学秩序问题与家长们坦诚进行了沟通。没想到,第二天就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大家不仅承诺将协同家人自觉遵守学校制度,文明接送孩子,更有许多家长积极报名参加维护校门秩序的志愿队,其中既有全职妈妈,也有热心爷爷奶奶,还有愿意轮休前来做义务服务的年轻爸妈。
陈岩泉校长说,第一次的协调会议上,有六十多名家长跑到校门口现场讨论疏导方案,还排好了班并推选了每天的志愿者组长。第二天,家长们就买来了许多警示绳送到学校,2时30分,离放学还有一个小时,他们就早早地做起准备工作:身穿橘色的小马甲,手拿小红旗,挂着醒目的胸牌,手脚利索又是绑绳又是拉线,一会儿工夫,校门口就被规则地划分出“学生放学区”、“家长等候区”。组长们还根据实地情况,现场安排岗位。在他们的精心组织下,校门口的放学环境大为改善,原先停满校门一侧的机动车不见了,留下更多的空间给了接孩子的家长们;原先站满放学区域的家长们都耐心地站在线外等候;原先簇拥在校门口的家长在志愿者们的劝导下,也都不再你推我挤……在宽敞安全的环境下,孩子们终于能排着整齐的队伍出校门了,老师们也终于放下心,不再为学生的安全而忐忑不安了。
“正是学校与家庭这股爱的合力,才能这么快、这么高效地解决问题。”陈校长说。
本报记者 王蔚 通讯员 龚晓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