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曹家渡社区的退休英语教师张蝶英与大学同学、心理学研究员林明崖通过电话后,开始用小孙子的“课程表”为全家筹划“每日文化生活表”。她预计和老伴在周五去市群艺馆星舞台观赏全国群星奖音乐舞蹈类上海地区选拔赛,下周三去同一剧场看多媒体舞台剧《我的时代我的家》。爱好戏剧的女儿也领到了常德800秀的话剧演出票。小孙子则可以去市少年宫参加剪纸班。她甚至还为家住闵行区的钟点工,“指点”了闵行区图书馆门口的24小时自助借书机——免费借阅,操作起来很简便,还不受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全市全年哪里有低价甚至免费文化活动了然于胸:“每逢五一、国庆假期,上海就有1000多场公益文化演出,平常美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的是免费活动,我这张文化生活表有的好挑挑拣拣叻!”
浦江两岸崛起的一座座一流演艺设施看起来富丽堂皇门槛不低,遍布全市的一家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否真有吸引人的活动内容?像张蝶英这样热衷文化生活的市民也早已与同好暗自“结网”,深入参与到遍及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她们早已摸清:“上海365天,天天有好玩的地方!”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4000万”遍享“365天”
熟悉新闻热点的张蝶英和林明崖经常互通信息。她们知道像大剧院、东艺、兰心大戏院等营业性剧院以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部分剧目,都会适时推出80元左右的低价票,常德800秀甚至会有10元乃至免费的话剧票。而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长宁区和浦东新区图书馆、徐汇艺术馆等各区县不同公共文化设施各有其“领军”场馆,组织的活动相应更高端有趣……
其实,从2005年到2010年的整个“十一五”期间,上海没有停歇过基层文化设施的营造。据去年底的统计,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237个、博物馆(纪念馆)110个、社区文化中心204个、社区和农村信息苑2038个、文化和科普讲座点335个。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上海已初步形成。与前十年相比,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总面积足足增长了75%,达到295万平方米。去年,参与基层文化设施活动的市民达到近4000万人次。而仅在每一个长假期间,就有千余场活动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全年无休”。
“后世博”激发高端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还在向高端拓展之中。世博会留给这座城市最显而易见的财富,就是一串耀眼夺目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这批正在推进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利用世博会中国馆改建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二期、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市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中心、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上海航天博物馆……
不久的将来,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平均水准又将得到大幅提升。浦东浦西不再有所谓文化“熟地”或“生地”之分,东西南北中,星罗棋布的各类文化场馆将连接成“带”,覆盖全上海。
“十二五”趋近国际大都市
翻开市文广局的“十二五”规划,记者看到了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字——
■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在前十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将再增长40%;
■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数字资源下载点的覆盖率将达到100%,进一步开展文化活动远程指导、文化在线咨询、24小时自助借书等服务;
■将在社区、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放映公益电影,确保年放映10万场;
■将建设50个标准化的“城市文化广场”,让公众尽情享用;
■将使市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就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一切的文化努力,归根到底是为了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人的全面发展。记者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到市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动情地说,上海市民理应享受最优质最丰富的文化生活。
市委关于上海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两个硬指标:力争到2015年,城市文化多个领域的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建成各种文化要素集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人将勇往直前,精心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