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本市首支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进驻”市北医院一年成效显著
~~~本市首支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进驻”市北医院一年成效显著
~~~本市首支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进驻”市北医院一年成效显著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收”负面情绪
“润滑”医患关系
本市首支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进驻”市北医院一年成效显著
江跃中 胡欣
  记者手记

  病患与医生,原本只是看病和治病的简单关系,但近年来却变得有些复杂。医患关系常常与“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等“结伴而行”。有些极端案例不但重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更严重刺痛了社会和谐的神经。

  如何缓解“医患矛盾”?闸北区市北医院探索了一条新思路。他们和医院所在地街道联手组建了一支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每天出动4人,在医院的不同岗位上,不仅服务病患,还用“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将一些医患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一年来,这支“准社会组织”成功扮演了病患合理化建议的“传声筒”,个别病患负面情绪的“回收箱”,以及与医患沟通“润滑剂”的角色。

  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闸北区彭浦新村市北医院探访。

  讲起建立社区助医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医院党总支书记张?告诉记者,医院新医疗综合大楼,去年6月正式启用。重建后的市北医院建筑面积较原来增长了近三倍,门急诊服务能力增长50%,住院服务能力增长约一倍。为了更好地方便患者就医,该院和彭浦新村街道合作,在社区招募的28位退休在家的助医志愿者,考虑到女性心理细腻、富有耐心,服务队成员差不多都是女性。她们主要任务是在医院的门急诊大厅、电梯口、挂号取药窗口和输液室等重点区域,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等。助医志愿服务队是同步“进驻”正式启用的医院的,至今已有一年。

  “病人发火,我不能火”

  时间:8时30分

  岗位:电梯口

  助医志愿者63岁的陈莲英当天的岗位在电梯口,引导服务病人乘电梯,此时正是就诊高峰。陈莲英边介绍各电梯停的楼层,边维持秩序。

  “就是干这样简单的活儿,病人也会经常和你过不去。”陈莲英说,病人来看病,心情总不会太好,有点情绪很正常。“关键是病人发火,我不能火,否则就可能产生矛盾纠纷。”陈莲英回忆道,几个月前,一位病人因为上错了电梯,对她破口大骂,她感觉很委屈,因为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陈莲英并不计较,还是微笑着向病人耐心解释,并陪他乘上电梯,到相关科室看病。病人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就诊很顺利。

  陈莲英坦言,做助医志愿者以来,她已经习惯了病人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她从不生气,从不和他们红脸,她坚持把病人的坏情绪“提前回收”掉,不带到医生面前,“不然怎么能看好病呢?!”

  “别急,病好总要有个过程”

  时间:10时15分岗位:血压测量仪旁

  65岁的助医志愿者周文秀负责为病人测量血压。她说,当志愿者,每次都会遇到焦虑的病人,他们不是怀疑医生能力有问题,而是怕自己的病看不好。我们要多体谅他们,多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还要促使他们多与医生沟通,这样才有利于治病。

  一次周文秀看到一名70岁左右的男性病人打吊针时,嘴里不断埋怨“吊针也打了,药也吃了,感冒怎么还不好”,还打算去找医生“理论理论”。周文秀就对他说:“别着急,病好有个过程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会好的。”病人听周文秀讲得真诚,也有道理,就打消了“闹一闹”的念头。几天后,周文秀又在医院见到了这名患者,他主动向周文秀打招呼说:“阿妹,我的感冒已经治好了,谢谢侬……!”

  “快了快了,快轮到你了”

  时间:10时50分

  岗位:二楼输液室

  范选英今年68岁,但她当助医志愿者的劲头可足了,忙这忙那一刻不停。输液室病人多,等输液的常常要排队,有人因此烦躁不安,容易发生医患冲突。范选英总是对他们说:“快了快了,快轮到你了……”

  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前来输液,家属告诉范选英,老人已90岁。范选英对排队的人解释说,这么大岁数的病人按规定可以优先输液。这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为病人着想,也为医院考虑,争取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对方,是范选英做志愿者的原则。

  一次,一位急诊病人家属向她反映,取药窗口前排队的人很多,是否可以增加窗口?范选英立即向院长办公室转达了这条建议。很快,新措施就落实了,病人们都很满意。

  当我们去采访第4位志愿者刘德凤时,才知她丈夫的外甥因病住院,她请了假赶去照顾了。

  据市北医院院长倪克梁介绍,一年来,“橙红马甲”已向医院提出了30多条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环境等的意见和建议,助医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化解了500多起“鸡毛蒜皮”式的医患小摩擦、小纠纷等。

  本报记者  江跃中  胡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地产新闻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家装之窗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地产新闻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9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0版:E生活/家电生活
“回收”负面情绪 “润滑”医患关系
万米水下探油,它行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3“回收”负面情绪
“润滑”医患关系
2012-06-01 2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