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7个“大于号”,帮你当个好家长
宝泉
  ◆宝泉

  感受>道理

  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看、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

  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负性情绪带给孩子。当你问“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时,孩子的感受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上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应该来学校上学。当你说“这次考这么差,以后不许玩了”时,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真没用。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当父母随意入侵孩子的个人空间时,孩子的感受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人是感情动物,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当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时,父母就是把心掏出来,孩子也会无动于衷的!

  所以,我们说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留心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习惯>神童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是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严重!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就都轻松了。可实际上,神童太难得,概率太小,而把一个普通孩子教育好,我们努力努力,似乎还可以做到。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以这样说,父母如果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坏习惯。如果你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做饭、洗衣、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那么,孩子就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事事依赖的坏习惯。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和效率。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要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

  空间>爱心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说到底,“三小”其实是“一小”:心灵空间的狭小。

  我们的身体活在自然空间里,我们的灵魂活在心灵空间里,人的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是精神体验的增多,这两大空间的拓展才能共同支撑起人的健康成长。

  家长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爱的泛滥也带来亲子关系的紧张。现在,许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把孩子捆在学习的战车上,孩子除了身不由己疲惫地学习课本知识外,任何体验都被“爱心”斩断。但是没有体验,哪有思维的成长?哪有空间的扩展?

  空间在人格心理学上意义重大。人的素质多来源于业余活动,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时,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空间意味着安全。失去空间,带来的问题是被动、束缚、控制,这种人长大之后只会机械地做事,并对伴侣有疯狂的控制欲,伤害家庭和下一代,而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则能与人打成一片,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品德>分数

  剥去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你会发现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做人。能力、专业、学识教会我们做事,但教不会我们做人。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从何而来?从劳动中来。只有在劳动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会感恩和担负责任。

  从心理学角度说,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了劳动机会的人,失去的不仅是价值,也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也就阻碍了他的社会化进程,同样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心理扭曲。

  有些中国父母最看不起劳动能力,他们看得起的是“作业全对”“考试成绩第一”。被逼迫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说他只自豪于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二是母亲生病时,他搬过煤气罐。

  请父母们一定要记住:一切恶劣品德都是从好逸恶劳开始的!

  状态>能力

  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些,但不等于获得成功就容易些。世界上有多少事情,是非智商180的人不能做的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了。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一旦生病,心情、食欲全没了,做什么都无精打采;而恢复健康后,马上神清气爽,生机勃勃。这就是状态。

  现在,许多儿童已经失去应有的天真烂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打瞌睡,钢琴课上发呆。更有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有厌学情绪。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不在学习的状态!家长的唠叨、逼迫、打骂、讽刺,早让孩子蔫了,他既不吸收新知识,也不发挥积极主动性,他想:你让我学我就来学好了,但能不能学进去,我就不知道了。这完全是一种敷衍,还奢谈什么成长!

  所以说,状态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些父母说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他去玩马上就活了。”其实,找到状态谁都会活,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得到成长的地方!

  兴趣>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折服。其实,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不会自动地改变你的命运,只有你出色地使用、运用知识,你的命运才能被改变。有些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不断逼迫孩子走老路、读死书,结果孩子被培养成了一个书呆子。

  我们都知道也认同: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想学。而达到这一境界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运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好奇心,是求知的天然欲望。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

  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找到兴趣,发展兴趣。这样,孩子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才有卓越不凡的可能。

  理念>方法

  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过于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随大流、赶时髦上。很多家长头脑中没有稳定的教子理念,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贯性和长远性。

  从理念上,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三种类型:一、园丁型,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成功,但父母难当,因为它要求父母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知道孩子每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二、懒汉型,既不懂教育,也没责任心,不管不问,靠天吃饭。这种家庭的孩子一样有可能获得成功。父母不教育他,他可以在学校、社会和伙伴中获得自我教育;三、帮倒忙型,不懂教育,却特别有责任心,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反倒害了孩子。很多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家长培养出来的。做这种家长最不值,自己辛苦且孩子不争气。

  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果你想做成功的父母,就要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正如你想要到达目的地,需要先确定往哪里走一样。

  摘自《现代家长》2012年第5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地产新闻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家装之窗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地产新闻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9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0版:E生活/家电生活
7个“大于号”,帮你当个好家长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7个“大于号”,帮你当个好家长 2012-06-01 2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