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蹲”下与孩子交流
阎小娴
  阎小娴

  无意中看到篇文章:“蹲下和孩子说话”,颇有感触。其实,“蹲”下的,并不仅仅是肢体,更多的,应该是心灵——在与孩子对话前,内心深处,你有没有真正平视,将孩子视作是自己的朋友?

  或许这样,你才会选择措辞、注意态度,和颜悦色去与之沟通、探讨、商量,而不是一味教训,甚至命令。只有“蹲下身”,与孩子同一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才能设身处地,宽容,至少理解孩子种种貌似“出格”的言行。

  繁忙工作之余,等留出时间去教育孩子,恐怕早就失去了大半耐心,习惯了“站”着说话,习惯了简单的发号施令,习惯了把大人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扪心自问:当自己的设想与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你会不会不由自主失望、不由分说劝阻,甚至强制孩子按自己意愿行事?

  这样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放下架子,蹲下说话,去与之交流,或许反倒有不错的效果。

  记忆中,不曾有过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的场景。很后悔。而现在,女儿个头已长到1米70了,或许不再需要母亲“蹲”下,但这种“蹲下来说话”的沟通方式,依旧还是可行的。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如果一味命令、训斥,只会使孩子变叛逆、变暴躁,根本听不进话,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让孩子心绪受挫,不再信任父母,甚至抵触。

  蹲下身子,放低身段,不再居高临下,只有孩子感觉得到了平等对待,或许才会慢慢打开心扉,将最真实的想法,把家长当朋友一样倾诉,而父母也只有在彻底了解孩子想法后,才能有的放矢进行疏导、教育。

  当然,“蹲”下的同时,更要“站”起来教孩子做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比如你期盼孩子好好读书,平时自己就要多注意学习;你要孩子有话好好说,自己先要学会“和风细雨”;你希望孩子尊老,平素对老人的一言一行就要注意……等等。

  为人父母,是一门学问,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天下的孩子快乐,也祝所有家长,能与子女顺畅沟通,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地产新闻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家装之窗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地产新闻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9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0版:E生活/家电生活
烟草税收不是对抗控烟的挡箭牌
“蹲”下与孩子交流
“假火警真慌乱”提醒须补公共安全课
媒体观点
不要输在起“爬”线上
尊重与卫生如何兼得?
赤子周汝昌的凋零
新民晚报评论A04“蹲”下与孩子交流 2012-06-01 2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