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成孩子觉得孤独
调查显示,孩子们最愿意分享快乐、寻求帮助和保守秘密的人,第一选择是“自己的小伙伴”。一直、经常、有时候会觉得孤独的孩子加起来有37.2%,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三成。有六成孩子选择了“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谈心”,但剩余的四成孩子觉得“不喜欢,我觉得他们不够理解我”。
在被问到“如果你做错事情,爸爸妈妈一般会怎么处理”时,48%的孩子选择了“不理我”,40%的孩子选择了“不停唠叨”和“骂我一顿”。只有46%的孩子觉得“妈妈陪伴自己的时间够多”,觉得“爸爸陪伴自己足够多”的则仅有31%。
客服姐姐成最好听众
有心事不愿跟父母说,却将原本仅仅用于解答孩子技术问题的客服热线,当成聊天热线,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从摩尔庄园工作人员口中听到的趣事。“孩子们会告诉我们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和好朋友之间的矛盾,被爸爸妈妈批评了,什么都说。”客服人员“巧克力姐姐”小王和“果冻姐姐”小高告诉记者,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加班,晚上只能一个人在家,没人说话便拨通了热线。
为什么比起熟悉的父母,陌生的姐姐反而成了更好的听众?小王觉得,“可能是我们总是先倾听并肯定小朋友的想法,或是先安慰他一下,让他不要着急、慢慢说,让小朋友觉得受到了尊重。”
安静孩子需更多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专家楼明明认为,现代社会家长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紧张,在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比较习惯通过个人的人生经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指责,使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孩子们虽然物质生活很幸福,但是却感觉到孤独。
“例如,一些孩子天生性格安静,但是家长会觉得他不合群,”楼明明建议家长,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立场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仔细、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华师大心理咨询室专家车界龙提醒家长,“不理睬”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也能成为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一定要设定一个限制时间,一般可采取1岁1分钟的方法,因为它能给孩子提供思考和反省的时间。”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