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刚结束的上海市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传出喜讯:上海特殊艺术正走出谷底,整体水平普遍提高,残疾人群体文化素质有显著提升。
业余团队专业管理
原先,残疾人的特殊艺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卡拉OK”,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2008年底,市残联成立残疾人合唱团,交给上海爱乐协会托管,从此发掘出一条业余团队、专业管理的道路。之后,市残联又组建新苗舞蹈团,由东方韵舞蹈专修学校托管。
这条路也被各区县残联借鉴。2010年,嘉定区通过残疾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将嘉定区阳光艺术团交给上海东方明珠残疾人艺术团托管,3年来,陆续组建轮椅舞蹈队、萨克斯乐队、合唱队等。
今年,市残联还与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在市聋青技校、盲童学校等特殊学校及上海市应用技术大学为残疾学生开设7个班级,推出哑剧、化妆和语言培训。儿艺剧院院长蔡金萍透露,送课上门的十几位老师都是业界有名的资深人士。
年近七旬的李老师是市话剧中心的著名编剧。最初几节课下来,聋哑学员不太“买账”:“李老师,你教得不怎么样!”市残联宣文处处长周新建经了解发现,原来,老师不了解聋哑人特点,在课堂上说的是比较抽象的形容词,课后作业也让聋人和手语老师都有点犯难。他们希望老师“少说多做”,通过“挤眉弄眼”、“手舞足蹈”的示范,让他们真正领会。
学员的意见被充分采纳,教学方式不断调整。语言培训班的老师就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乐曲,让盲童理解什么是“舒缓”,什么是“沉重”。
“一区一品”找准特色
静安区的残疾人艺术起步较早,区残疾人合唱团成立时间比上海市残疾人合唱团更早。当时,其他区县残疾人都慕名赶去参加,组成了一支“联合国队伍”,代表上海参加各种国内外演出。自2009年市残联着力推荐特殊文化艺术并下拨“一区一品”专项扶持资金以来,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合唱团,而且找到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艺术项目,并打造“一街镇一品”。
位于徐汇区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定期招收聋哑大学生,区残联就吸纳大学生参加文艺创作,这次残疾人文艺汇演上亮相的《剪纸姑娘》群舞就让人“弹眼落睛”。不少区县在这次汇演上参报了所有项目的角逐,参加过上一届评比的专业评委发现了明显的进步。
目光转向文化发展
在全面推进特殊艺术基础上,市残联还引导各区县将目光拓宽到文化发展。“残疾人素质和幸福指数的全面提高,不能只靠唱唱跳跳。”周新建说。
首先,通过专业托管团体的信息平台,残疾人艺术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登上公众舞台。上海残疾人合唱团已连续3年举办新年音乐会,并与上海交响乐团等同台演出,参加“上海之春”等活动。本周,团员们将作为唯一的残疾人团体,应邀参加北京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开幕式演出和比赛,并在清华大学举办专场演出。嘉定的残疾人轮椅舞表演队曾在2011年上海国际旅游节的花车大巡游上亮相,舞者被观众誉为“轮椅上的精灵”。
自去年起,市残联专项扶持资金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摄影展、手工艺品制作等。嘉定区阳光工坊率先请人指导残疾人从事黄草编织、嘉定竹刻等非遗项目,并推动残疾人徐伟民申报非遗传承人;金山农民画、松江丝网版画等非遗已与残疾人文化创作和就业结合起来;静安等区谋划在残疾人中开展鲁庵印泥等非遗项目。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