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即将升入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利用暑假提早复习迎考。准高三生童昱昕的家长就为她报了数学和物理的复习班,她表示,班里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都在补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学生都期望学科辅导能给自己带来帮助,但培训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常常被学生和家长们忽略。
忽悠之一
内容进度与学校脱节
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张弘强是暑期学科辅导班的“过来人”,他高中时曾参加某机构的语文课程,结果大呼上当,“教的跟考的完全不搭界。”上海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张海韵中学时也在校外补课,发现辅导班所学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脱节,对应试并没有用。
由于培训机构的生源来自不同学校,而各校的教学进度有所不同,学科辅导班也很难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进度。曾任某培训机构分校区主管的许艳萍说,遇到有学生跟不上的情况,培训机构会尽量说服学生“先听着,当预习”,因为退课手续“太烦了”。
忽悠之二
虚假师资“不靠谱”
如今大热的“一对一”培训机构多打着“特级名师”的招牌,吸引大量生源。然而徐汇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一对一名师辅导”部分可能是聘用退休的名师,但“大多数都是虚假的名师辅导”。因为,上海市教委有明文规定,在职的特级教师一旦被检举家教并证实的,将立即失去特级资格。
培训机构老师“不靠谱”的地方还在于,他们只需要上课,并没有义务课后答疑。陈盈同学在一家机构上“初一升初二数学承上启下精品班”,她说:“老师下课比我们还准时,一下课就走”,自己不懂的数学题根本没有机会多问一声。
忽悠之三
课后反馈“华而不实”
一些培训机构强调课后反馈服务,让不少家长心为所动。反馈服务包括培训机构会电话告知家长学生的缺席情况、助教在课间找学生面谈等等。但许艳萍说,不少机构的学生面谈都是“走形式,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这种噱头都是华而不实的”。她建议,选择培训机构关键还是要看师资。
许艳萍认为,暑假的学科培训大多是预习,卖点在于开学以后可以跟得上正常教学进度,但其实学得比较浅,“不是很有意义,很多学生秋季一般还得再报”。她建议中小学生在假期里,还不如学学英语这类提高能力的课程。
实习生 傅晓暄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