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聆灵咨询工作室主办的讲座《优势与教育》上,儿童心灵辅导专家蔡玲玲老师介绍了孩子性格的六大类型,并建议家长区别对待并合理引导——
■明知故犯型
这类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的就是第一次犯错之后还会跟着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因此,他们在幼儿期非常容易受到批评打击,处于劣势。但是这样的孩子核心需求其实是:我有我自己的理,你没有说到我的理上我就不服。并且,这类孩子其实非常聪明、领悟能力强,而且是越挫越勇型的。
【建议】这类孩子非常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需要成人尊重他的意见。如果成人给的外部打击过多,会导致这类孩子的固执越来越偏,从而为了捍卫自己的“理”而一直“叛逆”下去。家长最好给予孩子空间,但需要在周围保护。这些需要在2岁半之前训练完,这样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时也会轻松点。
■逃避型
有些孩子在公开场合不愿意表现自己,当看到别的孩子去做时又会说:“这有什么,我也会做!”这类孩子就是典型的逃避型。他们的核心需求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对自己要求非常高。
【建议】对这类孩子需要“减压”,要给孩子一种信号:做了总比没做强,等孩子去做了这件事,再让他自己去修正、去完善。同时,不妨让他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样才能发挥他自身要求完美的优势,否则容易在关键时刻崩溃。
■随波逐流型
这类孩子模仿力很强,同时也很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太多自信,但是信息捕捉能力很好。
【建议】发自内心的认同是这类孩子最需要的。家长需要表现出由内而外的欣赏,并不能流于表面,否则孩子容易不信任。同时,这类孩子的优势就在于反应快、很适应周围环境,当给孩子找一个比他优秀一点的同伴时,孩子会去模仿并且也能达到同样优秀的地步,但也不会丧失主见。
■挑剔型
这类孩子通常对自己盲目乐观、过分自信,永远挑剔别人,用双重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非常需要赞美。但是同样,这类型的小孩能力非常强,同时个性鲜明、重个人感受,属于人才型以及技能型。
【建议】家长需要适时给予鼓励,当小孩做了一分的事情时,要以三分来夸奖他,这样孩子下次就会更有动力去把事情做好,但是千万不可过度,否则很容易造成将来孩子自信的过度膨胀,对于孩子进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不利,同时,家长还要开阔孩子的心胸,让孩子与他人更好地相处。
■紧张型
这类孩子不论遇到大事小事都特别容易紧张,比较慢热,极其需要安全感。通常对于这类孩子比较有挑战的时期都是在环境转折期,例如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之类的。但是这类孩子的优势是踏实肯干、不轻易放弃,虽然反应不快,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吸收极快。
【建议】家长需要给这类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坏境,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要带领孩子融入进去,一旦孩子进入了环境,就会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我行我素型
这类孩子往往表现出特别明显的求异心态,总是独来独往。
【建议】对于这类孩子最不能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做到了,你做不到?而且家长越是这样说,他就越往反方向走,因此,家长可以说:这件事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这样孩子反而会主动去做。这类孩子往往非常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并通常做出别人不易理解的决定,但是若优势发挥得好,就容易走出自己独特的成功之路。
有时候孩子会集合以上几种性格类型,这就需要家长更细腻、耐心的观察、沟通以及交流教育,才能让孩子平衡好集中性格特征,从而发挥优势。
蔡玲玲老师最后还特别强调:如果孩子已经过了14岁的敏感期,但是家长才意识到孩子的这些特征,就需要专注于开启优势方面,而不要再着重弥补短板了。她认为:让优势开启于明朗化,而非终止于麻痹化,才是优势教育的关键。 朱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