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管章英,49岁,上海大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常务副经理,十几年来从一个普通缝纫工成长为高级工、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差点被遣返
2000年,我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上海,在上海服装集团下属的大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当时只是想让儿子在大城市受好点的教育,但从农村到大城市,生活真的不容易。
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小姐妹下班回家途中被巡夜的城管截住,因身份证未带在身边,被带到办公室等候进一步处理。当时听说要被遣送回乡,我们急得团团转。大地公司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联系,证明我们是大地公司的员工。还好,我身上当时也穿着印有“大地”标志的工作服,最后是一场虚惊。
考取高级工
十几年来的成长,大地公司成就了我的事业。我高中毕业,在老家就是个“小裁缝”,有点手艺,到了上海工作很卖力,碰到不懂的事情非要搞明白不可。公司见我很“钻”,就提拔我当了小组长,之后又升车间主任。
2003年,公司送我到集团职业技术学校进修,我很珍惜。公司在江湾,进修学校远在陆家浜路黄浦江附近。每个星期上两天课,我有晕车的毛病,就一早吃片晕车药,饿着肚子坐车,单程要一个半小时多。晚上回厂里,我还要检查当日的生产情况。我下班回家再温习老师布置的功课,练习打板、推档。三个月时间,非常辛苦,压力又很大,但我没落下一堂课,最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了高级工技术等级证书。
高级工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很快有了用武之地。公司产品开始升级换代,从加工衣片,到生产高档品牌风衣,还经常接外贸定单。有次接了批日本单子,原来是人工熨烫的一道工序,我发现只要在熨烫机上做点小革新,就可以改进为一次性成型的烫法,不仅出来的效果挺括,也省了人工,产量高了不少,工人收益也提高。这个小小的改动,就是我受进修时学到的知识的启发而灵光一现的。这样的小改革时不时用到了新品种、新款式的生产中,工艺改进了,产品的正品率也从过去的90%提升到97.8%。
尝甜酸苦辣
过去的10年,是我人生中变化最大,也是最难忘的10年。甜酸苦辣,各种滋味。我也想过打退堂鼓。因为一直忙于工作,忽略了儿子的学习。有次考试只考了18分,他骗我说是81分。因为我从不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有同学问他,儿子就说,我没妈妈的。我听了真的好心酸啊。
2007年,我下了决心,把儿子送回老家的寄宿学校读书。刚从安徽回来,又传来父亲车祸死亡的噩耗。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我很长时间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那时,常常坐在车间里发呆,满脑子都是父亲和儿子。我愧对他们啊。我快扛不住了,对老公说,干脆回老家算了。就在这时,公司老总带着工会负责人来看我了,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温暖和支持,我终于迈过了这道坎。后来,我生病回安徽合肥开刀,没想到公司6个人从上海特地赶来看我,带来了领导的问候,还有同事的心意。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动。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回报公司,回报上海这个充满温情、包容的城市呢?
2007年3月,我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两年后,加入党组织。去年又被提拔为生产管理部常务副经理。那次开刀,医生开了3个月病假,我一个月就回到了岗位上。厂里年轻女工占了绝大多数,我是她们知心的“大姐”,不仅关心她们的身体,还留意她们的情绪、思想。每年春节我陪着公司领导到安徽、山东和江苏等职工的家乡走访,因为我自己也是个农民工,女工的父母都把我看作是“娘家人”,把孩子托付给我照顾。我耐心带教,培养了一批组长骨干和技术能手。
长宁区“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女性、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农民工……这些光环是对我这些年来工作的肯定,但我心中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所有一切离不开公司的关心提携,离不开公司团队的齐心协力,我只不过是上海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幸运儿。上海给了我舞台,让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袁玮 采访、整理)
同题问答
Q:十几年来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谈一下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种变化?
A:10年来,上海给了千千万万农民工家庭赖以生存的工作机会,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我从一名农家女成长为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这一变化,体现了上海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体现了这片土地对农民工群体的接纳和包容,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Q:您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的发展欣慰的同时,还有怎样的一点遗憾呢?
A:因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儿子生活、学习的管教,对家庭感到愧疚。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您的家人的一个心愿?
A:能融入上海,做一名真正的上海人,希望帮助解决上海户口一事,是我和家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