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
病人太多环境太吵
从未来过中国,仅仅因为陈海泉教授几篇有关食道癌的论文,两人便决定与同院的另一名麻醉科医生结伴,申请到上海做“进修医生”。
在上海的近一个月里,他们每天都与中国医生一道,观摩手术、门诊,参与病例讨论。“这里的医院非常现代化,包括运营、临床和研究”,“手术方法非常接近,质量也一样”,“就是病人太多,环境太吵,医生压力太大、劳动力又太便宜”……Kelly和Underwood都算得上健谈,还没人开问,他们便滔滔不绝说了起来。
Kelly教授觉得,无论在发达的英国,还是在发展中的中国,医疗水平与病人期望之间永远都存在着“落差”。这种“落差”影响着医患关系,处理不好,投诉、告状都会增加。“因此,我们会花很多时间与病人谈,与家属谈。”Kelly说,他在医院每周有两次门诊,每次大约看15名病人,所有病人都必须事先预约,每名初诊病人必须花半个小时问诊、检查。除去一些其他手术,Kelly教授在所在的南普顿大学总医院一年开大约75台胃癌、食道癌手术。
肿瘤治疗
抢速度未必是好事
相对于中国同道的门诊量、手术量,以及中国病人的诊疗“要求”,两名老外医生均以“举例说明”,表示了他们的诸多不解。比如,一名英国人如果被怀疑有食道肿瘤,要预约做内镜检查,至少需要等两周时间;如果确诊并需要做化疗,至少还需要等上两周时间。尽管也有“特需通道”,病人愿意自己支付3.5万镑费用,可以稍快一些落实治疗方案。“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会这样做。”
在Kelly与Underwood眼里,求诊问药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肿瘤治疗而言,“抢速度不是件好事情,正确的决定才更重要”;二是病人根本不必在多家医院、多名医生间“犹豫”或“纠结”,因为所有的专科医生都是“用一个尺子”培训出来的;三是医生必须站在病人立场,将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事情尽可能讲透,因为病人是没有能力自己了解医学问题的。“最后,医生还要坚定地告诉病人,我们是一个合作很好的医疗团队,让我们一起来对抗肿瘤。”
英国模式
家庭医生赚钱更多
记者问,英国病人是如何“转”到像南普顿大学总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就诊的?病人能要求“转”去伦敦治疗吗?Kelly回答说,在英国,有一大群“赚钱比我更多”的家庭医生,十人八人为一个团队。他们分工合作,又各有临床强项,负责为社区居民做基本诊疗。比如某天接诊的30人中,可能有一人是恶性肿瘤,家庭医生就要把他(她)甄别出来,交到相应的大医院专家手里。“他们钱挣得多,可责任也大。这一名重症病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处置,后果很严重哦!”
应当承认,这是一个不错的、相互“钳制”的关系。家庭医生不敢随意疏漏一个重病人,也不会轻易“转诊”轻病人。在英国,病人的医保费用是“跟”着病人走的。纵有像Kelly教授、Underwood博士这样的“大牌”专科医生,其收入与手术开多开少全然无关;但是,家庭医生却完全可以通过“看护”好更多的社区病人,得到更丰厚的报酬。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