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案绑架闹剧暴露心虚
在各类命案中,有一类比较特殊,这就是“疑似被侵害案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下落不明,家属报称失踪,至于究竟是意外走失、离家出走还是已被加害,谁也吃不准。然而,案件侦破有“黄金48小时”规律,“吃不准”往往会贻误战机,错失破案和解救被害人的良机。因此,浦东刑侦一支队一大队启动疑似被侵害案件侦查机制,在第一时间主动介入调查可疑的报失案件。
发生在孙桥的一起疑似被侵害案件,侦查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一天深夜,陈某搓完麻将回家,发现房门洞开,老婆王某不见踪影。陈某的第一反应是:“完了,老婆故态复萌,找老姘头蒋某私奔了!”民警勘查后却觉得不像私奔——王某离开前端了一盆洗澡水放在地上,床边放着干净内衣,看样子正要洗澡。出门时,她没带手机、钱包,连拖鞋也没换,显得非常匆忙。
民警找到蒋某夫妇,两人都说蒋某当晚在家。然而,在两人第3次到派出所接受询问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时,蒋某夫妇提出去外面吃午饭,没一会儿,蒋妻奔进派出所报警,称蒋某被绑架。然而,侦查员很快发现蒋某在闵行现身,先用原来的手机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换了一个手机号码与妻子联系——这哪里像是被绑架?看来,夫妻俩为躲避调查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却欲盖弥彰,更显心虚。
侦查员抓获两人后,经过审讯,蒋某交代的犯罪经过果然与侦查员推测的一模一样:王某曾提出分手,蒋某找到王某要求复合,遭拒绝后冲动杀人。他借来一辆摩托车,把尸体运回暂住地,埋进附近苗圃,自以为不会有人知道王某已死。没想到,民警凭一些蛛丝马迹就推测出了案件的内情。
抢劫案一只竹匾揭开隐情
勘查现场,是刑警的必修课。有时,一点疏忽会造成巨大疏漏;有时,多看一眼便能找出真凶。一大队的刑警都是从各部门探长中选拔出的尖子,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有着高度责任心。有了这3条,即使当事人存心掩盖甚至误导,无声的犯罪痕迹仍会使真相大白。
今年初,梅园新村一名姓张的老太倒在血泊中,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有人抢东西”。根据这句话,起初侦查员把它定性为一起普通的抢劫案。然而,案发次日再次勘察现场时,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阳台上一只竹匾被移动过,上面有一片喷溅状血迹,显然是凶手所为。
这个细节引起了刑警的重视,入室盗窃者不可能拿竹匾当凶器,唯一用途只可能是遮掩容貌,看来,死者和凶手认识。
进一步勘查发现,屋内虽有翻动痕迹,却有很多反常:房门背后挂着一只背包,财物分文不少;衣橱抽屉虽被拉开,里面的1000元钱却安然无恙;还有许多窃贼惯常下手的显眼处都没有翻动痕迹。这起案件背后另有隐情。
经过细致调查,警方发现张老太的女婿何某有疑点。虽然,何某的妻女称当晚一家三口都在家,但侦查员了解何某当晚的行动轨迹后却发现,这个很少在晚上来浦东的女婿,行为确实反常——他从虹口区家里出发,经大连路隧道来到浦东,一段时间后经人民路隧道返回,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案发时段。
进一步询问时,何某的女儿说漏了嘴,原来当晚她的一个同学也在屋内。而这名同学在接受询问时向警方实话实说:“叔叔出去了一会儿。”以此为突破点,警方展开审讯,何某交代了自己因经济纠纷与丈母娘积怨并行凶的过程,而那只竹匾,确实曾被他当作面罩使用。其实,老太已认出凶手,但存心维护,所以故意误导说有人抢劫。
三尸案DNA信息追溯真凶
近几年来,浦东警方始终保持90%以上的命案侦破率。这其中,信息平台建设功不可没。通过华东六省一市联网平台的痕迹并串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图像监控,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今年3月18日,浦东华夏路高架下方的绿化带里惊现一具生前受过性侵害的女尸。监控录像显示,3月17日清晨,死者独自步行上班,走出家门约800米后失去踪影。此处距离抛尸处有2.5公里距离,这说明加害人有车辆提供作案便利。查阅附近路段监控画面显示,一辆无锡牌照的旅游大巴3次经过此处,其中一次是7时34分。车辆逗留7分钟后,突然倒车,在周围兜了几圈。一个多小时后,它又回到抛尸地点停留了六七分钟。
与此同时,死者内裤上一滴精斑的主人也现身了——通过对华东六省一市数据的比对,这组DNA信息在2009年无锡一起同类案件中出现过,当时凶手在现场遗留一根烟蒂,但案件迟迟未破。正是这根烟蒂,让凶手吴某在3年后浮出水面。
侦查员赶到无锡后,又串并出一条重要信息:2011年,就在距离大巴司机吴某暂住地仅1公里的地方,也曾发生一起同类案件。看来,吴某与这3起奸杀抛尸案都有干系。3月20日,吴某在无锡落网,交代了自己以请人带路为借口、奸杀3名女青年的罪行。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