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受到关注
这个发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暑期实践晒晒看”,在7月底一推出就十分火爆。本市一位署名“蓄电池循环利用”的大学生说,他们正在开展的电动车蓄电池使用状况调查,已经引起了相关厂商工程师们的关注。重庆工商大学同学们发帖说,他们正在大山深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当地孩子捐赠学习用品、辅导学业。苏州科技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晒出了他们在长三角主要旅游景点的调查成果,发现人造景区的门票价格普遍高于历史遗迹景区门票。
清华大学的几名同学正在上海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媒体”、“新生代农民工与流行音乐”、“新媒体环境下进城务工者的社会关系”等课题的调查,但预设的调查方案一次次碰壁和被推翻。他们发现,或许是自身设计的问卷太过于“学术化”,因此在与农民工交流时很不顺畅。
实践经费迟迟未到
华东政法大学的小龚同学刚结束街访工作。为了取得满意的调查数据,他们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但辛苦并不可怕,最恼人的是时常要与商场保安玩“猫捉老鼠”游戏,弄得他们十分尴尬。
活动经费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尤其对那些需要去外省市调研的同学而言,光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本市东北片某高校的小沈同学说,放暑假前学校对每个实践项目都作了审批,但经费却迟迟没能落实到位,许多课题组只能由同学七拼八凑自己先垫付费用。本市西南片某高校的几位同学也表示,其实学校下拨的经费并不多,而且,学校对暑期实践经费的发放,主要是放在事后的总结评比上,如果拿不到奖,就很可能拿不到任何补贴。
有人只为盖个图章
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仍持观望的态度。有人在微博上说,只是为了在表格上盖个章。署名“94是吃货”的同学说:“刚刚把坑爹的暑期实践自我小结给写完,总算把版面撑满了,内容极其的小学生水平。”
影响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热情的原因有不少。比如,有同学并不讳言他们的课题其实是很“水”的,其中有些课题在申报完了之后或束之高阁或早已胎死腹中。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暑期实践、社会实习、课题研究等,以便将来在求职或留学的简历上添上好看的一笔。因此,他们会将社会实践与各种评奖活动作比较,如果能在诸如全市的大学生公益实践大赛、全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项目上得个奖,那就会比参加其他任何的暑期实践活动都更有“好处”。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张海韵
(暑期教育热线:聚焦新鲜事、有趣事、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