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愿望可以理解
“拼同学”一词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一些网民感叹,在当今社会中“人脉”“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才会有家长为了给孩子积攒人脉而不惜出大价钱。但也有网民提出,人脉固然重要,可能力来自自身,家长还是应当重视对孩子道德观念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
广西玉林市的高中生庞喻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身边都有同学通过缴纳择校费的方式转到“名校”就读。“大多数同学交择校费是因为家长想让他们能有更好的教学条件,但是我也听说过有几个同学转校,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可以结交到更好的、‘层次更高’的同学。”
家住桂林市的李燕萍也曾经面临是否给孩子缴纳择校费的选择。在李女士看来,所谓“拼同学”,其实存在很久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词化”而已。“2000年时,我就听说有同事为了让孩子同学多、人脉多而花钱把孩子送进名校。而且这种情况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李女士说,“家里条件好的,还会把孩子送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念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很多家长看来,如今“拼同学”的情况,不过是一直以来择校风潮的延续与发展罢了,进入好的学校,认识“有背景,有关系”的同学,对以后孩子办事或多或少能够有一些好处。
“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也更愿意在教育方面投资,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李女士说,“不过我觉得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更重视对于孩子个人素质的培养。”
“拼同学”现象非主流
桂林中学是广西重点中学和示范学校,在桂林市乃至全省享有较高声誉。提到最近颇受关注的“拼同学”话题时,该校副校长黄乘英表示,相比之下,家长让孩子就读名校,还是更看重优质的教学资源。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出现“拼同学”这样的言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对于教育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盲目跟风,仅仅看到“人脉”“关系”在成人社会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在校教育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培养。另外,目前沉重的高考压力也是导致家长在“人脉”问题上下工夫的一个原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周可达则表示,“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一心想着拉关系、处人脉,对孩子有弊无利。个人的成长主要还是靠自己,即使在普通高中,也能成长出社会的精英。”
择校现象国外亦然
人脉关系、圈子文化,这些现象并非新现象。一些学者承认,好的人脉关系的确可以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进名校”“攒人脉”想法的出现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
“在国外,择校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建立的公立学校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入较好的私立学校,在校友会文化盛行的西方国家,良好的校友资源也是吸引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可达说。
新华社记者 管浩 翁晔
(据新华社南宁今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