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人才缺口巨大
近日在复旦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上,来自医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各路专家,就我国言语矫正人才的培养和建立言语听觉学科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言语听觉科学专家陈忠敏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言语矫正人才的培养、语音矫正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听力残疾患者超过了2560万人、言语残疾患者有850多万人,但我国的听力学专业人员仅有7000多人,言语矫治专业人员更是不足100人,听力和言语康复的服务与需求比分别为1:3294和1:85800。而在美国,获得临床能力证书的听力与言语矫治专业人员就达到了3.87万人和7.6万人,两者的康复需求比为1:150和1:605。
西方主导专业标准
陈忠敏教授表示,如果按先进国家的标准推算,我国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我国尚缺听力学专业人员约17万人、言语矫治专业人员约14.2万人。此外,目前我国聋儿康复教师仅为5000多人,且集中在大城市里。按康复服务需求比为1:30推算,我国尚缺学前康复教师2.1万人,而合格的聋儿康复教师也必须具备专业的言语矫治能力。
除了数量上的差距,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言语矫治康复事业和人才培养还存在着“无法规可依”“无标准可循”“无职业类别归属”的“三无”窘境。陈忠敏说,我国患者的母语主要是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而这些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语言矫治和测试的评估、标准,必须根据患者的母语特点来制定。而目前此专业的话语权、术语、标准等,几乎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
新兴专业尚未获批
据悉,复旦大学正考虑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和优质附属医院的资源,着手推动建立国内首个体系完备、多学科交叉的言语听觉学科。它涉及语言学、医学、电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主要是培养语言习得及病理语言测试、鉴定、矫正、训练的言语矫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学科涉及的领域对聋哑残疾患者、失语症病患、电子耳蜗种植后训练、唇腭裂病人术后康复训练及其他任何原因造成的言语障碍患者,均具有重大的治疗和康复意义。
“目前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都已经基本不成问题,唯一的困境是,言语听觉学科专业尚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审批同意。”陈忠敏表示,言语矫治师不仅可以矫正残疾人的语言问题,还可以矫正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听说障碍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国家认可的“科班”专业文凭,将来他们进入医疗康复机构就业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