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练的短发,灵活的动作、敏捷的头脑和反应,难以想象,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竟有如此的活力。做过地下党,拉过塌车,当过副区长,卞月娥曾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而她始终容光焕发的精神面貌,完全得益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虽然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喜欢体育,但真正坚持运动,还是50岁以后的事了。”卞月娥回忆道,当时正值她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丈夫身体不好,家中两个智障女儿的病情日益严重,而自己担任副区长的工作也格外繁忙。面对这样的情况,她深刻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是家庭的支柱,一定不能垮,所以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那段时间,卞阿婆的左肩突发了肩周炎,病发的时候手都抬不起来,求医问药多时仍不见疗效。最后还是经人介绍开始练起了“练功十八法”和太极拳,坚持了两个月之后,肩周炎居然慢慢地治愈了,卞阿婆喜出望外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
在卞阿婆心目中,“一年365天,除了下雨下雪或者出国探亲,每天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打一个钟头门球,到现在已经坚持了20多年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卞月娥成了国内第一批接触门球的人。如今,全市已有118支门球队,吸引了500多万人打门球。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娱乐生活。“比赛倒是其次,关键是我们一群老年人在一起玩特别开心。”卞阿婆的语气很从容。
在卞阿婆所在的这支门球队,队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每个人都像卞月娥一样,视门球为生命的重要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惦记着它、惦记着那群相熟相知的球友。
不知从何时起,队里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不约而同地都会个人出资将自己的生日庆祝会开在门球场上,就连没有退休工资的队员也愿意自费办生日比赛,来跟大家聚一聚、热闹热闹。卞月娥的80大寿也是这样度过的,“当时可热闹了,区里打门球的都来了,有100多个人,还搞了个仪式”。
对于卞阿婆而言,推广门球运动,是为了让更多同龄人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对老年人而言,有了运动,参加比赛,每天有了目标、生活变得更有盼头,也就能变得更快乐更长寿了。”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