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普陀区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记普陀区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记普陀区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十余年工夫盯住一件事
——记普陀区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孙云
■杨兆顺近照
  写杨兆顺有点难,有关他的报道,能堆满一抽屉。写什么?如何写?促膝长谈后,困扰记者的这两道难题迎刃而解。原因是,这位普陀区紫藤苑居民区的“草根书记”尽管出了名,常要腾出很多精力,接待各种参观和采访,还要外出交流,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把心交给紫藤苑的2800多户人家。而且,他还在继续动脑筋,不断有新点子、新措施。今年,社区114幢楼组内,114位“老娘舅”的公示牌都已张贴出去,在家门口24小时调处矛盾的新机制对社区和谐稳定发挥了大作用。

  有人问杨兆顺:“成名后有什么变化?”他引用这句歌词作为回答:“我还是原来的我。”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上,一名记者请杨兆顺秀一下他“会说三种语言”的本领。杨兆顺怔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竟也成为了一种“本领”。尽管没准备,但他张嘴就来,在普通话、上海话、苏北话这三个频道里切换自如。他说,说老百姓听得懂、乐意听的话,就是因地制宜工作方法的体现,如果小区里住进美国人,他还要学英语,用“Hello”、“How do you do”打招呼呢。

  正是因为他愿意换位思考,乐意用老百姓的语言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所以,提起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有一本详细账,在社区里见到每一个居民,对方都会亲切地和他打招呼。即使是如今出了名,原先喊他“大哥”、“小阿弟”的仍旧喊他“大哥”、“小阿弟”,原先找他帮忙的,照旧拍着肩膀向他诉苦。“有困难找杨哥”这句话,始终是居民们的口头禅。

  把没户口“黑人”洗白

  “找杨哥管用”,不是随便说说的。杨兆顺,真能用十余年工夫盯住一件事。

  最近,楼组长老裔从杨兆顺口中听到喜讯,自己的户口已进入申报程序,很快就能拿到户口本和身份证,解决他烦恼了十几年的老问题。他比杨兆顺大十岁,但提起杨兆顺,还是尊敬地称为“老杨”,因为,没有“老杨”,就没有自己的“重新做人”。

  老裔口中的“重新做人”,既是指自己在大墙内外几进几出,如今痛改前非,更重要的是,杨兆顺把他这个十几年没有户口的“黑人”给洗白了。

  1999年,紫藤苑刚建成,居委会就冲进来一个彪形大汉,二话不说,把头撞进三夹板做的服务柜台,几个居委干部当场看呆了。此人便是老裔,他曾几次入狱,辗转中丢了户口,刑满释放后因为缺少材料难以补办。他想给居委会一个下马威,逼他们给自己解决户口。杨兆顺没被吓倒,反而拍着台子义正词严说:“你有种,头不要拔出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这回,愣住的是老裔自己,心里格楞一下:“我够狠了,没想到这个书记比我还狠!”

  杨兆顺狠,但是,不是心狠,而是干工作狠,只要认准的事,就有一股子拼劲。这十来年,杨兆顺一直在为老裔奔波,看他经济窘困,经常自掏腰包接济、申请补助,还请社会单位献爱心。有一年春节,他带着共建单位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看望,老裔看到“大盖帽”上门,吓了一跳:“我又犯什么事了?”他哪里想得到,杨书记带着人上门送米送油来了。

  杨兆顺的真心以待,换回老裔的洗心革面。如今,他不仅担任楼组长,又在今年成了“老娘舅”,为左邻右里调处纠纷。

  老娘舅走进每个楼组

  每幢楼有一位“老娘舅”,是杨兆顺今年推出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

  杨兆顺一直在思考如何在8小时之外为居民调处纠纷,“老娘舅”节目主持人柏万青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如果所有人都来找我老杨,我有三头六臂也应付不了。是否可以在每个楼组里发掘一个老娘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去年下半年,紫藤苑首先在78个楼组内试行,每个楼组选择一名居民担任“老娘舅”。

  80岁的独居老太胡阿姨收养了11只流浪猫狗,异味熏天,邻居意见很大。“老娘舅”黄应森听说后上门察看,屋内景象让他顿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硕大的蟑螂蹿来蹦去,猫狗排泄物到处都是。胡老太很固执,坚持要养,老黄只好动手打扫,半天下来,被跳蚤咬出一身疙瘩。之后,老黄隔三差五带着药水,与居委干部一起上门打扫卫生,还劝解邻居:“老太不是故意破坏环境,实在是太寂寞了……”大家看在眼里,听进心里,再也没有怨言:“猫狗虽然还在,但臭味小多了。老黄这么脏的活都肯干,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杨兆顺一直认为,紫藤苑不能只有他一个人为居民服务,也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愿意为居民服务。“老娘舅”队伍便是对居委干部的最好补充,也是杨兆顺和同事们的最佳搭档。今年春节后,这一做法在114个楼组全覆盖,效果很不错。老黄等一批“老娘舅”的照片和电话张榜公布,居委会还经常组织骨干学习交流,希望用杨兆顺的“草根经”,带出一支强大有力的队伍,把紫藤苑搞得更加红火。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十年之变
   第A05版:十年之变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焦点
   第A13版:科教卫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秋令热线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社会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法治新闻
   第A21版:中国新闻
   第A22版:中国新闻
   第A23版:早间点击
   第A24版:上海购物节专版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国际新闻
   第A29版:国际新闻
   第A30版:国际新闻
   第A31版:文娱新闻
   第A32版: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报道
   第A33版:文娱新闻
   第A34版:文娱新闻
   第A35版:体育新闻
   第A36版:体育新闻
   第A37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38版:体育新闻
   第A39版:职场方圆
   第A40版:广告
   第A41版:新民环球
   第A42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43版:广告
   第A44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4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46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A47版:广告
   第A4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9版:广告
   第A50版:广告
   第A51版:广告
   第A52版: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实用谋划
   第B11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1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4版:现代家居/设计谋划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之窗
   第B17版:家居装潢
   第B18版:地产新闻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新智
   第B21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2版:品牌故事
   第B23版:家居装潢
   第B24版:家居装潢
   第B25版:E生活
   第B26版:生活/数字世界
   第B27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8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3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4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5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6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7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8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9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0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1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2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3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4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5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16版:2012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用十余年工夫盯住一件事
上海各界中秋联欢晚会举行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3用十余年工夫盯住一件事 2012-09-28 2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