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2012上海双年展进行正当时,当代艺术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进入我们的视线。而面对当代艺术特有的个性、反思和批判,我们或许可以做一次再思考,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进行反思和批判,依靠什么来表达观念和情绪?
在扭曲中打量世界
当你走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你会感觉不少人在面对许多双年展作品时,会轻呼“看不懂”。视觉上的陌生感是当代艺术的突出手法,人被抛在这种陌生感中,从而会开始真正冷静地思考。但是让普通大众真正“钻”进艺术家的意识中,理解表现所谓现实的东西,着实很难。
最近记者在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厅看到一辆扭曲、变形的轿车。设计者Ja“esAugus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再现了一辆赛车,整辆车被向右倾斜了三十度,从车身到车轮,从曲线到形状,每一处都被扭曲。在这样的整体扭曲里,看着它,仿佛整个世界也都随之变形,正如产品介绍中写的那样:“你能想象这个变形的车周围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么?”一个变形的世界。一语点出了“汽车热”对环境的污染。
在异化的艺术手法帮助下,我们得以用同样变异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最终,打量自己。正是撞击视觉和感官的陌生感,撞开了人们思考的闸门,在当代艺术里,色彩的混杂、线条的变化,无不充斥着思想意识的力量。
对生存环境的焦虑
当代艺术带着与身具来的时代使命感,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怀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表达思考和批判。戴着防毒面具的工人、巨大的灰色灯泡……艺术家们用这样的夸张方式将这个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污浊呈现在我们眼前,却绝不满足于简单的呈现。而是用艺术形态颠覆和反叛,让我们继而解疑,自己将如何走出这层层叠叠的灰色大气层?用肥皂雕琢出来的奇形怪状,让人站在它面前思考,这个社会的清洁与环保究竟依靠什么?是人力还是其他?
用充满艺术感的方式表达对生存环境的焦虑和担忧,无疑是当代艺术家们将艺术与现实、抽象与具象相联系的途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反思和批判才找到了更有力的依托。
让表达与思想同质
如果说艺术是为了反思环保、能源、环境问题,那么艺术品本身的呈现必然也绕不开环保的主题。怎样用最简单、精简的材料,用光线和空间的天然优势,表述设计者的理念,让作品的环保感不仅徘徊在其外,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其材质本身?而这,或将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思考、新挑战。
在肥皂的四溢香气中思考,怎样的念头激起与嗅觉的共鸣?沿着铺展的石子路望去,怎样的思绪带起深邃的眺望?在缤纷的五彩斑斓里环顾,怎样的理念支撑起一方空间的跳跃?用简单环保的材料,才能真正表达环保的理念。
今天,真正的当代艺术早已不局限于形式的大胆和创新、个性的张扬和独特,而更在于不被经济的浪潮庸俗化,不随波逐流地将自己放肆在浮躁之中。重要的是表达方式、设计理念,能否真正达成与思想指向的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