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仁济、市六、儿童医学中心、曙光、龙华、一妇婴、华山等三甲医院纷纷抢滩浦东,来自海内外的高级医学人才汇聚浦东,浦东居民“大病过江看”的状况将大为改观。
浦西媳妇看病不回家
今年10月,家住闸北区的小丹和徐汇区的小贝走上了红地毯,他们的新房,安在了浦东新区东明路三林路的一处小区。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新上海人、流动人口,或因置业、或因工作、或因动迁,涌入到了浦东这个人口导入大区。
过去,浦东地区的医院少、设施旧、技术较差,浦东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找专家更难。有些市民觉得,那里似乎很偏,看个病肯定不方便。家住市中心的小贝也习惯了到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看病。可是,小丹现在不得不纠正老公、朋友们的“旧观念”:“出门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个车,起步价就能到东方医院南院,很方便呀!”随着仁济医院南院今天正式开诊,居住在大三林的老百姓又多了个选择。
小丹现在动的脑筋是:怀孕后去哪儿建卡、生孩子呢?浦西各大妇幼保健院挤破了头,一妇婴浦东分院又有点小,不过,好消息很快又传到她的耳中。原来,位于北蔡镇的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新院明年6月前后就将开业,如果“赶得巧”,时间刚刚好。小丹调侃道:“现在住浦东,不仅看病不过江,连生孩子也不用过江了。”
医院跟着人口导向走
在浦东新区卫生局局长孙晓明的办公室,打开最新的浦东卫生事业发展“绿皮书”,“十二五”期间浦东的医疗资源的布局和配置,标注在6张附图上,一目了然。
布局图上有三级医院、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布局等;有“现状”、也有“规划”;每张图都根据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分别标上了深绿色、浅绿或中间色。
孙晓明解释说:“医疗资源的调整,是跟着人走。哪里有人口导入,医疗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人口有多少,就配置多少医疗资源。”
深绿色区域位于浦东新区的西部,大致是西到黄浦江、东到北蔡镇,北至沪东新村街道、南至三林镇,这意味着那里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万人以上,不仅是现在、也是将来浦东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过去,浦东新区的9家三级医疗机构中有7家集中在该区域的沿江片区,如今,优质医疗资源在向南、向腹地“挺进”。上个月,东方医院南院的开业,改变了该区域中大三林地区方圆10多公里没有三级医院的历史,目前日门诊量已突破千人次。
60分钟车程到大医院
据统计,2009年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前,有三成的浦东居民在患上大病重病、疑难杂症后都要去浦西看病,俗话说“小病在家养,大病过江看”。
随着三林、临港、航新、曹路、周康等12个大型居住区相继建成,让数百万人“大病过江看”已不现实,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资源正陆续随人口导入。
家住原南汇地区的徐先生因车祸导致双腿骨折,按过去的习惯,他会被送去浦西的一家三甲医院,费事费力周期又长,家人看护难免来回折腾。现在,他在惠南镇上的浦东医院,一样能看到骨科名专家,从治疗方案到康复护理,和市中心知名三甲医院一模一样。过去的南汇中心医院不仅已更名为浦东医院,作为华山医院的共建医院,还将在未来升级为三级医院,让南片居民得了大病重病也不用再奔波到市区。
今年10月,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的开业,结束了临港地区居民奔波两小时到市区看病的历史,也让未来导入至此的80万居民的健康有了保障。“十二五”期末,周康地区将建起上海国际医学院区、航新地区有航新医疗中心、曹路有长征医院、高桥有即将完成转型升级的市七医院。
不必跨江,不必奔波,未来的浦东将建起一个“60分钟就医圈”,使远郊居民在车程60分钟的距离内也能到达大医院。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