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她把心给了孩子们
最早她只想让孩子们能念书,现在孩子们小学毕业即将失学,张平宜又面临新的问题。她想孩子们能就近有所中学可以读,不断向当地教育局申请建一所中学。同时,在张平宜的不断游说和当地政府媒体的帮助下,2005年,这个村子正式成为越西县第289个行政村。孩子们从前只是这个村子集体户口里的一个数字,根本无法走向山外的世界,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如今,大营盘有了一所功能完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十几个公办教师,送走了100多名毕业生,周边各县的孩子也能来这里上学。来这里上学的麻风村孩子不仅可以免收学费,还有免费午餐,表现好的学生还会领到奖学金。这里一度被当地人戏称为“麻风贵族学校”。
历尽风雨,大营盘学校的事情该告一段落了,可是他们后面的生活怎么办?回归社会群体,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帮助。2008年,张平宜依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起“希望之翼学苑”的职业培训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半工半读,学英语、学技能、学电脑等。学成后,有的孩子留在工厂,有的回到大营盘,有的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2011年,张平宜被列为《感动中国》获选人。中央电视台记者叶丁华受命去越西采访。叶丁华是节目组的老记者,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但看完手头的资料他还是有点怀疑,这个台湾女人在大凉山的小村子里花了10多年的功夫,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别的意思?
见面后的第一印象全然改变了这种怀疑。老叶与张平宜约在成都的一个咖啡馆,这是一个相当知性的女人,单纯,开朗,率性,口音中的台湾国语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年龄。张平宜很客气,说:“吃饭我就不请了,但是可以请喝咖啡。”老叶就点了一杯蓝山,张平宜听了立刻叫住服务员,说:“不行,这么贵的咖啡你不能点。这么奢侈的饮品,不符合我们的规范,你必须换一种便宜的,不能超过30块钱!”车到越西,当地人出面设宴接待,张平宜老大不愿意,但推辞不过。吃完饭,看着桌子上剩下的饭菜,她质问接待者:“这些剩下的怎么办?如果你们不要,全部给我打包,给我带到大营盘学校食堂去。”讲到这些细节,老叶和同事们说:“这样一个女人,从前是台北生活的富家女,现在却是连一杯咖啡都斤斤计较的女人,对公款招待恨之入骨的女人,你把善款交给她,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
去越西的路非常颠簸,令老叶这个经常下农村采访,见识过各种艰苦环境的汉子都有晕车反应。张平宜却淡淡地说,这路比以前好十倍。在越西的大营盘学校操场上,老叶对张平宜的采访常常会被访客打断,这些访客或是孩子们采一些野花来送给她,或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专程来看望张阿姨,再或是村民们到张老师这里歇歇脚。老叶说:“我看到的张平宜,已经完全融入了大营盘,她把心给了孩子们,村子里太信任她了。有时候遇到有争议的事,只要她在,村民就会来找她评理。可是你想过没有,她是一个从海峡那边过来的,和当地没有任何关系的女人啊。”
回到节目组后,老叶给大家展示一张公益组织为大营盘制作的简单的宣传品。那是由张平宜刚去大营盘时给孩子们拍的照片组成的。孩子们低弱的声音唱着一首不知名的歌,年幼的孩子、空洞的眼神、低矮的土屋、脏兮兮和仅存少许的衣服,但在老叶最近拍摄到的画面中,学校已经完全两样:校舍干净整洁,孩子们开心地跑来跑去,见到陌生人都很有礼貌。孩子们能讲流利的普通话,有的孩子还能讲几句英文。
老叶很感慨。他说,我能做的,就是捐一点钱。但在这里捐钱,也是惭愧的。因为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困难捐钱,你说不清捐钱是为了帮助别人,还是在眼前的情境中拯救自己,让自己的良心更安定些。这个女人,她不仅捐,而且扶助这样一群人十多年,她是真的为了这些人能改变命运做着最大的努力。
2012年初,《感动中国》节目录制时,因为张平宜回了台湾,是赶最晚航班来到的,进会场没几分钟,就到了她上台的时间。主持人敬大姐刚好在五年前采访过她,话题就从五年前的会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