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讲话时引用了这副对联。对文山会海之弊端,一针见血。
开会、发文,都是工作形式,但如果到了“文山高耸,会海汹涌”的地步,就不能不反思、整改了。曾有领导干部坦言,一年下来,自己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200个,200多个工作日,平均下来一天要开一个会,有时要求同时参加的会议就有三四个。某地级市,2005年市政府发文161个,2006年增加到174个,2007年192个,2009年达到248个……
真有这么多会议必须要开,有这么多文件必须要发?当然不是。一些会议、文件均是形式大于内容,重复繁琐,刻板冗长。如果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这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上,用来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的时间必然受到挤压。只见开会、发文,却不见政策落实,群众又会怎么想?韩正同志提到,群众观点,老是在办公室里、总是在文山会海中,是不会有的。还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不到群众中去,只在纸上谈兵,就无法了解群众所想所需,处理矛盾就没有底气,与群众打交道没有亲和力、没有说服力,工作也很难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去。离群众越远,就越危险。
文山会海,阻碍着干部走到群众中去的脚步。然而,文山会海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始作俑者。这是因为,一些干部还是没有转变工作思维,对开会、发文有“依赖症”,似乎不开会、不发文就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不知道怎么体现“政绩”。这背后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不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缺乏实干精神,自然认为开个会、发个文就算完成任务;也有监督制度的问题,没有硬性规定,或者有规定而不严格执行、有人违规而不严厉问责,就形不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甚至还有利益的牵扯,开会的预算多少、承办会议者得利几何,仍有失公开透明。
文山会海只是现象,折射出的是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和陈旧僵化的工作机制,也说明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在服务群众上做得不够。不改作风,不改机制,一时的“精简”,无法阻止日后的一再反弹。毕竟,长久积累的“惯性”,不是能轻松克服的。要通过评价、选拔机制,鼓励干部走到群众中去,多在基层花时间,主动夯实基层经历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对开会、发文的约束、监督、问责,有必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并提高执行力。
坚定群众观点,找到文山会海的根源,下决心加以改变,文山可“削”,会海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