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无意中听到老板讲起了一件事
慢吞吞的火车在所有的站点都要停一下,不断有乘客上下,他们带着行李或者农具,甚至有人还带上一大笼的鹅。黄昏的时候,车停在一个小站,叫乌斯河。这是成昆铁路和成昆公路交汇的地方,火车、公路、大渡河在这里聚合,两个足球场般大小的小坪上,有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
颠簸了一天的刘小雨在一家旅馆住下来。晚上,他和旅馆旁一家小商店的老板攀谈时,无意中听到老板讲起了一件事:有一对从外地过来的夫妻,两口子在山顶上教书,快20年了,把一个废弃10年的小学,变成了方圆30里最好的学校。记者的敏感使刘小雨竖起了耳朵,他立即打听去那个山顶小学的路,老板却连忙摇头劝阻:“去山顶的路很难走,你一个外地人去,非常危险。我们本地人都很少上去,大家都说那是天梯呢。”再难能难到哪里去呢?刘小雨想象不出,毕竟那是一个彝族村寨生活的地方。何况,要看大渡河,还真得登高呢。第二天一早,刘小雨出发了。那个村寨离旅馆并不远,直线距离大概只有六公里,站在小商店门口向西望,就能看见那个村子所在的山,半山腰以上罩在一片雾霭中。在公路上步行1小时左右,应该可以到。刘小雨从小商店沿河向南步行一公里,穿过一道铁索桥,过了大渡河向西,地势陡然上升,沿途满目苍翠,慢慢地就开始云雾缭绕。人在路上向下望,只见峡谷中公路上的汽车像小玩具一样,耳边常有飞鸟“忽”地掠过。独自一人走在这样寂静的山中,的确是让人有些心惊胆战。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了一个村子,刘小雨连忙去打听学校。村里人都是彝族,不会说汉语,但听得懂,他们用手势比划着告诉刘小雨,这才到半山腰,学校在山顶,还要往上走。上面只有一个村子,但路非常陡峭,要过“天梯”。所谓“天梯”,是上面村子的村民紧贴着峭壁,放置的五段木梯。这是进村唯一的路。刘小雨只得继续向山顶跋涉,穿过一片农田,路越来越险,他手脚并用爬了一段,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天梯。只见梯子紧贴着直立的绝壁,木头也是经过多年风吹日晒的样子,不知是否牢固。攀爬也许不难,但就怕一个失手,背后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站在木梯前,脚下能踩实的土地,大小不超过一个平方,上还是不上呢?刘小雨犹豫了。上!对山顶小学的好奇,使刘小雨战胜了恐惧。梯子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被村民用铁丝连缀在附近的山石上,多少有些松动,爬上去要特别小心。刘小雨战战兢兢地爬上木梯,在感到难以扶稳的时候,发现梯子边有一棵黝黑发亮的老藤,看来是上下的人都要借力的。抓住老藤,刘小雨心里踏实多了。
攀过五段这样的梯子后,路渐渐地缓下来。终于,一个清秀的彝族山寨出现在他眼前。众多茅草屋顶上,刘小雨看到了一点鲜红。仔细看,那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他的眼睛莫名湿润了。五星红旗的下面,就是那座远近闻名的山顶小学。这个村子名叫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二坪村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名叫李桂林,彝族汉子,另一位老师叫陆建芬,是李桂林的妻子。夫妻俩见到这位不速之客异常高兴,这所学校很少有外地人造访。
十月的山顶有点凉。露水打湿了客人的衣裳。火盆生起来,热茶倒上了。陆老师在上课,李老师抽身出来招待客人。他呷上一口当地的茶,话匣子打开了。二坪小学是1990年才开始恢复的,之前停办了10年。村里有100多户人家,山高路险,孩子们没法到别的地方上学,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教学。因为天梯难走,村里的牛要在很小的时候背上来,一辈子再不能下山;因为天梯难走,除了政府办事员,再没有外人来;因为天梯难走,能离开的人都走了。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村民不会说普通话。按照教育规划,县里必须得恢复二坪小学。可这个规划拖了很久,二坪条件差、工资低,彝族娃儿不好教,全县的老师宁可辞职,也不肯到这里来。那时候李桂林25岁,在汉源县的一家企业做会计。他对教育情有独钟,5年前曾在县城做过短暂的代课教师,却因没受过专业教育,不能上岗。听说了教育局招聘教师的事,他想去试试。父母听说那里条件艰苦,不同意他放弃县城的工作,李桂林答应父母:“去看看,如果条件实在太差,马上回家。说话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