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元素新演绎
近来,戏剧编导纷纷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辅以创新演绎,构成“传统新话剧”。来自北京三拓旗剧团带来的《水生》,以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为主要表现方式,展现了《聊斋志异之王六郎》的水鬼故事。通常,看一遍的观众未必看懂,但是都被各色面具以及融合京剧肢体表演、评弹背景音乐、扇舞等的丰富呈现“惊着”了——不曾见过如此了不起的样式,却偏偏是千百年来就存在的传统元素。据悉,有相当一部分观众看了第二遍,并事先做了功课,这样就能看懂大半。
与挖掘、复苏傩戏不同,相声剧在相声的基础上,利用戏剧架构把一段段相声天衣无缝地串联成剧。《在旅途中说相声》作为台湾表演坊第7部相声剧继续票房大卖,而“相声剧”已成为全国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话剧表演形式。
观演具有全球观
中国话剧史专家丁罗男分析,“传统新话剧”的流行,基于编导和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力——双方都具有国际视野了。戏剧编导不再满足于赢得国内市场,也经常放眼国际戏剧节;青年观众中不乏“海归”——他们更具有爱国精神,所以希冀看到传统文化在舞台上发扬光大。
《水生》导演赵淼透露,其实该剧是在去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首演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做一出基于传统、形式创新,但是又能让各国观众都看得懂的肢体剧。观众蓉蓉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她说在海外的留学生都特别有民族自尊感,相当关注本国文化如何走上国际舞台这个话题。因此,回国后“海归”都会主动搜寻具有中国元素的演出,如果形式新颖当然更加吸引人。
实力主创号召强
在将近50台预售话剧中,最受欢迎的是《青蛇》《韩信》和《贾宝玉》这三出戏码。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传统元素之外,强劲的编导演班底也是票房出众的重要因素。《青蛇》的导演是田沁鑫,演员中包括袁泉和秦海璐;《韩信》编剧是喻荣军,由上海话剧中心出品;《贾宝玉》则由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林奕华导演,何韵诗主演。
这些在戏剧编导演领域都有相当建树的人物,和青年艺术工作者一样,也聚焦传统题材,而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又会赋予传统元素以全新的表达。导演石俊在分析这股戏剧舞台风潮的同时,也“揭了短”:“熟悉的题材,也会降低市场风险。只要一个剧名,就能让观众觉得自己知其一二。”不过,相信著名导演、编剧和实力派明星的参与,会让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看起来簇新。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