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多了个好女儿
2005年夏季,母亲患脑梗塞全身瘫痪。里弄干部了解到我家的困难,及时帮我们请来个住家保姆,她就是魏大芬。
大芬那年40岁,圆润的脸蛋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看上去很结实。她是头一回从河南老家来上海,也是头一回做家政工。
我早年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了,因视力残疾无法很好地照顾父母。现在有了住家保姆,减少了我的后顾之忧、却让我多了一份担心:大芬第一次做家政,父母家多了个陌生人,双方能适应吗?
我父亲脾性大难相处。他是枪林弹雨滚过来的,退休前又是领导干部,现在老了仍脾气倔强,见着不称心的事就会发火。母亲脑梗后神志不清,常常会提出些哭笑不得的要求:比如要爬到窗台上去看“军情”,还要骑马行军打仗……等等。两位老人家的脾气我这个做女儿的有时都受不了,大芬能受得了这份委屈吗?
但观察了几天,我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乐呵呵地一个劲儿在我面前夸大芬,他反复地说:“真是天上掉下个好女儿啊!”母亲也用简单的话语表达着感激:“谢谢大芬!谢谢大芬!”
原来,大芬不仅心灵手巧、干活麻利,脾气还特别好。她从不顶撞老人,总是笑嘻嘻地答应爸妈的要求,能顺从的尽量顺从老人,没法做的她就先应承下来再搞迂回战术。家里的事,大芬竟轻车熟路打点自如。今天吃什么,明天买什么,什么坏了要报修,什么缺了要添置,她完全像个新主人支撑起了这个家,不用谁吩咐就能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父母很满意,他们晚年多了个比亲女儿更能干而且温顺听话的好女儿。
{2}陪父母吃饭是难事
母亲手脚不能动,身子很沉重。大芬每天不仅要在床上帮母亲翻身、擦洗,还要把母亲抱到沙发上、抱到卫生间,每天要抱十来次。头一回抱母亲,大芬使足了力气把母亲抱上了床,她自己却扭伤了腰,贴了好长日子膏药才好转。
父亲晚上喜欢喝点酒。以往一个人喝闷酒没劲,现在有了大芬,他总算逮住个酒伴了。可是大芬并不会喝酒,看父亲兴高采烈的样子,她不好扫父亲的兴,便硬着头皮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立刻呛得连连咳嗽。一杯酒下肚,马上脸也红了脖子也红了,第二天皮肤过敏身上发出了红疹子。尽管这样,每次父亲劝酒,她还是“舍命陪君子”。
父亲有时找不到东西,会朝大芬发火,说大芬放错了地方。这时大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帮父亲满房间找。有一回父亲在医院丢了钱包,他不怪自己记性差丢三落四,当着护士的面就好一顿训斥大芬。而抱母亲到卫生间小解,母亲解不出,可刚抱回床上她就尿得棉被、被褥一大片湿……大芬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用涓涓的爱心和柔情滋润、温暖着老人的心。
父亲患癌症全胃切除,吃饭时常常呕吐,吐得桌上一塌糊涂;母亲过敏性鼻炎,常常在饭桌上一个劲儿打喷嚏,喷出的脏物满桌都是。大芬不好意思端着碗走开,碗里溅入了秽物又难以下咽,只得说:“我吃饱了,不吃了。”我说:“你该端着碗到旁边去吃呀!”可大芬笑笑说:“我躲开不是嫌弃老人吗,爸妈心里会难堪,会觉得丢面子的。谁将来都会老的呀!”
{3}得了女儿又得儿子
2006年春节到了,因为母亲离不开大芬照顾,大芬没法回家过年。父亲想出个好主意,说让大芬的丈夫来沪打工吧,这样大芬想家的心情会缓解些。
没多久,大芬的丈夫成群就高高兴兴来到了上海,就住在了父母家,并很快在上海商城找到份保洁工作。
每天天蒙蒙亮,父亲要出门早锻炼。为了父亲的这个习惯,成群从不睡懒觉,他也悄悄地起了床,给父亲的保暖杯里倒上茶水,一手拿着暖杯、一手搀着老爸出门晨锻。
下了班,成群就帮大芬做家务。知道父母爱吃饺子,他们俩一个揉面滚皮子、一个拌菜包饺子。父亲以前在家是包饺子能手,如今见他们小夫妻忙活自己插不上手,就一会儿帮他们端茶、一会儿递上湿毛巾,笑呵呵在旁转悠着。大芬说:“爸爸您像个丫鬟伺候我们呀。”一句话逗得老人哈哈大笑。
父亲每周去“老干部大学”学习。平日里喜欢写写回忆录、写写诗。父亲写的东西不怎么样,但大芬、成群是老人最忠实的读者和粉丝。父亲要查资料,成群会跑到图书馆帮他查找;父亲写错了字,大芬会翻开字典仔细核对。2007年,父亲出了本回忆录,接着又写了本诗歌集,书中的错字,就是成群、大芬一页一页帮忙校对的。有了他俩在身边,父亲的写作兴趣更浓了,自信心和自我感觉也更好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
吃过晚饭,大芬忙着洗碗、洗衣服,给母亲擦身泡脚。成群就陪老爸,一边看电视新闻、球赛,一边摆开棋局下象棋。父亲赢了,会像个孩子般开心地乐,扔给成群一支烟;输了,就成了苦瓜脸。这时,成群会笑眯眯地叫一声“老爸”,递上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天伦之乐暖融融……
父母亲多了个女儿,又多了个儿子,日子过得多红火呀!
后来,大芬的儿子小川初中毕业也来沪打工,小川“爷爷”、“奶奶”甜甜地唤老人。我说:“天上又掉下个大孙子了,爸爸您可拣大便宜啦!”父亲哈哈大笑。大芬一家大团圆,也给咱这病残家庭平添了旺气和活力。
{4}平凡的大芬是英雄
几年下来,大芬学会不少上海话,并会用半生不熟的上海话和菜贩子砍价。
上海话她是一点点学的。有一天大芬与邻居一起去买菜,邻居说:“今朝偶买嘎子。”什么嘎吱嘎吱呀?她听不懂。邻居就解释:“嘎子就是落苏。”大芬还是听不懂,回家后问我,我告诉她:“嘎子就是落苏、落苏就是茄子呀。”大芬听了才恍然大悟。
我向大芬学了许多河南话。比如“中啊”,就是“好啊”。“你又出斜点子了。”“斜点子”就是“馊主意”。“这是我特意给你卯下的。”“卯”是“留”的意思。我每次去父母家,大芬都拿出许多“特意卯下”的好东西塞给我吃。我说:“假如我天天来吃你卯下的,不被你喂成个大胖子才怪!”我用河南话和大芬对话,她会笑得很开心。
大芬特别喜欢吃辣。她在油锅里煸辣椒,那辣烟儿飘出去,呛得楼上楼下的人都咳嗽打喷嚏。她说她生孩子时每天要吃斤把的尖辣椒,吃得上火嘴唇边尽是泡。她还猴子献宝要我带一瓶尖辣椒回去尝尝。那满满一瓶炒辣椒端到我面前时,辣味儿直冲得我淌眼泪。我嗔怪她:“谁和你同流合辣啊!”后来她包包子、做蒸饺让我带回家给儿子吃,那馅里竟也放了辣椒,儿子老公吃了还都说蛮有特色呢!
有一回,大芬的老乡阿铃来我家,她“亲姐、亲姐”地唤大芬。后来她告诉我,大芬是她的救命恩人:三十年前,阿铃不慎落入河里差点淹死,是大芬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去救她。可当大芬游到河中拽住阿铃时,溺水的阿铃已完全丧失理智,她死命拖住大芬借着浮力扑腾着上了岸,大芬却被她蹬入河底“咕噜噜”喝饱了水。大芬有气无力地总算挣扎着游上了岸,回家后大病了一场。阿铃还告诉我,大芬曾经三次救起落水的同伴,被她救起的胖妞、新月都成了大芬患难与共的好姐妹。我问大芬:“你是英雄啊?”大芬说:“哪里的话呀。当时大人都在田里干活,这很平常啊!”我好感动。但愿读者见文后能为这平凡的农村女鼓鼓掌!
{5}她将悲痛尽情释放
2010年春节前夕,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恰逢此时大芬的母亲也病危告急。我知道大芬一走家里必然乱了套;可大芬已经四年半没有回老家看爹娘了,这次又是娘病危,无论如何应该让大芬快回去,陪爹娘过个团圆年!
没想到大芬连带路上的时间才5天,就在小年夜赶了回来。她告诉我:三年困难时期,娘省下口粮给丈夫、给公婆、给儿女,自己吃野菜全身浮肿,身体就是那时饿坏的。娘有病一直拖着不舍得花钱治,现在肝腹水已到了晚期,医生说没法治了,回家等着吧。大芬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说娘才70岁啊!受尽了苦没享过一天福啊!她又说娘是个很善良的人,知道上海的老人离不开大芬,年夜饭也没吃就连连催着女儿快回上海。听了这话,我忍不住泪水就往下掉啊!
2010年4月下旬,大芬接到家人的电话:速回家见娘最后一面。大芬心急如焚赶回老家,拿出带给娘的冬虫夏草,满心渴望娘吃上一口能有转机,而娘此时躺在床上气如游丝已经不能下咽了。听见大芬的声声呼唤,娘微微睁开眼睛最后看了女儿一眼,就在女儿的怀中静静地咽了气。
娘落葬的第二天,大芬就红肿着眼睛、戴着重孝匆匆回了上海。这次连路程也只有5天。
大芬赶回上海的第三天,我敬爱的父亲也永远离开了人世。大芬扑在我的肩上昏天暗日哭得很伤心。我知道她为父亲的去世伤心流泪,也是为自己亲娘,将憋在心中多时的悲痛尽情释放啊!
遥望星空泪长流,我在悼念父亲的同时也思念未见过面的娘:感谢娘!您为我父母生养了一个好女儿!您的无私和善良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永远的缅怀!
在写父亲的悼词和讣告时,我把大芬和成群的名字写在了子女一行中。他们为老人尽到了亲儿女都没能尽的孝道啊!
{6}他们是城市新居民
大芬七年多如一日精心照料瘫痪的母亲,为她理发、剪手指甲、剪脚趾甲、挖脚癣、挖耳屎、冲洗膀胱,三天两头还要帮母亲抠大便。这样的脏活、细致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下来的啊!
大芬有个小本子,看到报上的保健常识她都仔细地记下来。她积极参加街道里办的家政服务培训班,还坚持收看电视频道的“名医大会诊”和“养生堂”节目,并做笔记。她每天换着花样将荤素菜用粉碎机打碎,给母亲做“营养八宝粥”,用4种水果打碎做果汁,还学着为老人按摩和更好地护理老人。现在,大芬的营养、保健知识可丰富啦!
七年多了,大芬夜晚没睡上一个安稳觉。为了半夜要及时给母亲翻身、换尿布,大芬每晚临睡前都“咕噜噜”喝下两大茶缸水,好让自己不因睡得太沉而误了点。
半年前母亲半夜发高烧,电梯已经停运了。大芬和成群两人硬是抬着轮椅将母亲从五楼一步一步抬下楼。母亲被及时送到医院脱离了危险,而大芬在抬母亲下楼时被轮椅硬生生挫伤了腿部肌肉,好几个月走路腿都一瘸一瘸地疼。
那些最真、最纯、比灵丹妙药还珍贵的情感,在质朴的、简单的、直接的、无需说明的、平常又平常的点点滴滴中,注入了母亲衰弱的体内。母亲卧床多年身上没长一点褥疮,体重还重了许多。
去年春天,成群带着夫妇俩几年来积攒下的钱回老家盖起了两层楼八室两厅的新房。成群告诉我:当年他口袋里没一分钱,好多次朋友们请吃饭,他都不敢去,朋友怪他不近人情,他却怕白吃了别人的没钱还情。人穷挺不起腰杆啊!成群说:现在不同了,他家新盖的房是全村最漂亮的楼房。新房盖成后,他请来戏班子,又是放鞭炮又是摆酒席,风风光光在村里热闹了三天。
2011年8月,上海推行城保金政策,来沪打工的农民工也能缴纳三金了。成群和在商城学厨师的儿子小川拿到了社会保障卡,能和上海职工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险,等他们退休后可以像上海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我对大芬说:“等河南推行了新农保政策,我也帮你买一份养老金。”成群高兴地说:“我们不走了,退休后有保障了啊!”
如今,不仅大芬的一家,还有大芬弟弟一家三口、成群弟弟一家三口,还有他们的许多老乡,都陆续来沪打工,融入了都市的新家园。而大芬一家真诚的付出和浓浓亲情,也给我们一家带来无上温馨和幸福!
真是天上掉下个好妹妹,有缘胜似一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