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大变革时代倾听文化的声音
郑辛遥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阿竹

  【嘉宾】

  朱迪思·伍德沃德

  伦敦市原副市长

  蒯大申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赵丽宏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

  毛时安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主持人的话

  文化对于正经历着大变动大变革时代的上海意味着什么?近日,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以文化作为核心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A

  树立城市品牌

  先要打造城市的文化身份

  主持人:朱迪思·伍德沃德曾担任伦敦市副市长,对于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着很深的体会。如果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将伦敦和上海作对比,您会作何评价?

  朱迪思·伍德沃德: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当我们讲到一个城市有软实力的时候,是说它的文化。文化及文化的延展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城市必须要经历快速的变化才行,也必须要接受来自全球的影响。于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就成为了一个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应该说有三个非常强有力的全球的城市品牌,分别是北京、香港、上海。这个意思是说,你在英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请他说出一个中国的城市,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这三个中的一个。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这对于它的全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投资,对此进行支持。我认为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如何支持,并且不断作出投资来打造我们的文化身份,来打造外部人对我们的文化身份的理解。

  从文化角度来说上海应该是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城市,可能这会受到香港的挑战,毫无疑问,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放化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这必须要得到很好的一个保护和很好的一个推广。当然,并不是说上海不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上,伦敦有四个,纽约有一个,上海一个都没有。这是上海面临的一个现实。

  当然上海有一些很重要的优势。比方说电影院的数目超过了伦敦、纽约和孟买,在电玩娱乐设施方面上海也是领先的。但是上海在某些领域比较薄弱,这些领域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电影节的数目,伦敦、纽约都比上海多;现场音乐会的地点、场所,上海也比较少;戏剧院上海也比孟买少。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上海有一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孟买,但是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准,比如每年的舞蹈表演超过了孟买,但是没有办法跟伦敦和纽约相比,还有画廊的数目、音乐厅也是同样的情况。

  所以上海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只有克服了这些挑战才可以让上海目前文化上的竞争力跟上海的目标相符合。

  我知道近几年上海在文化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城市形象的塑造。最近我看到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投资,我觉得这个对于上海软实力的打造都非常重要。

  此外,我觉得上海应该成为电影和电影制作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中心。我们看一下其他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孟买,这些金融中心也是电影产业的中心。伦敦是第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仅次于加州和纽约,孟买是宝莱坞电影工厂的中心城市,这显然是电影产业和资金之间的关系,因为电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电影中心只能分布在资金雄厚的地方。这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很重要。

  B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曾几何时,在讲到文学、艺术的时候,有种说法很受认可——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可是,我们“最民族”的那部分,世界真的了解和接纳了吗?

  赵丽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在宣布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的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文化现代化研究》报告称,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

  一个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国,文化影响力却排在第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同步,经济如巨人大踏步前进,文化却像小脚女人走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中国人创造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的文明,都可以包含在这个概念中。哲学,文学,艺术,而艺术中,又包罗万象,其中有书法、绘画、陶瓷艺术、戏曲、民间艺术。包括中国的医药和烹调,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十八年前,我第一次出国访问,到了美国和墨西哥。当时在国外,要想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是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情。在墨西哥,我走了一家又一家书店,几乎看不到一本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国书,只看到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节译。

  最近二十多年中,我曾很多次去国外访问,也曾在中国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在交流中,感觉到一种严重的不对等。中国作家对欧美文学非常熟悉,而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学几乎一无所知,尤其是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至多只是听说过鲁迅、巴金。这就是这么多年我们重视接纳推介外国文学而忽略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所造成的后果。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这样说:什么叫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就是翻译。中国的文学如果不翻译成其他文字,不在国门外传播,就无法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有一个欧洲的汉学家,曾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有苛刻的批评,他说,1949年之后,中国没有伟大的作家,中国的当代文学都是垃圾。他说莫言是个落后的小说家,是用十八世纪末的写作方法在创作。去年,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那位欧洲的汉学家,在莫言获奖之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也有了变化,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他为莫言感到高兴,为中国感到高兴,为中国文学感到高兴”。他说对莫言的评价,他要重新考虑。

  主持人:在这样大的反差背后,我们应该做何反思?

  赵丽宏:这证明了一个规律,要让世界重视中国的文化。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一方面,无须韬光养晦,不能自轻自贱,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做一些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也来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C

  扶持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

  对上海的未来非常重要

  主持人:蒯大申先生一直都在关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有没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蒯大申:第一个建议是继续大力发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新兴的文化业态,就是文化跟技术、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部分,它是整个发展速度最快,创新力度最大的部分。

  第二个建议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对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推动。浙江的民营企业有4万多家,投资总规模将近1500亿,全省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有540多家,民营企业占了90%以上,印刷企业有15000多家,民营企业占了99%以上。广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万家,腾讯、网易全国知名。上海也有一些体量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但是总体来讲,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弱的。上海国有文化企业规模比较大,能级比较高,受政府扶持力度相对比较大,客观上挤占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我建议上海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来扶持和促进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这对上海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个建议是,继续采取有利的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去年6月,科技部、中宣部等6部委颁布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工程的纲要,对全国的文化科技创新提出了要求,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引擎作用。上海应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对这几个部分应该比较关注,包括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文化跟科技结合,大家对它的认识是够的,但是政府在这里面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政府需要做的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形成培育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

  最后一个建议是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中心的一个优势,加强金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这也是上海的优势,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发展的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上海重大文化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并购的支持,因为上海金融服务能力比较强,而中小企业特别需要金融方面的支持,我觉得上海在这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模式。

  D

  从没有变化到变化太快

  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主持人:毛时安先生从事文化工作多年,在您看来,这么些年里,上海有哪些是变了的,又有哪些是没有变的?它们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毛时安:之前的三十年,上海的市区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曾经在上海居住过的外籍朋友,和一些去了海外的上海人,回到上海会说,上海看来看去就是外滩的那条街道,弄堂深处的老洋房。彼时,我对这个城市的悲哀是这个城市没有变化,暮气沉沉。最近二十多年,我对上海的担忧是它变化太快,所有历史都变成了记忆。所幸,上海现在有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有64条有历史、有韵味、有文化底蕴的街道永远不拓宽。这是一个进步。

  另外,我还要说的是,中国所有重要的小说不仅仅是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的近30年,中国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在上海发表。但这个当中也存在问题。上海文化原创力不足,优秀的高质量的有持续效应的作品严重供给不足。还有文化市场价格秩序不健全,我口袋里就有张黄梅戏票,价格是680元,这超过了伦敦西区很多音乐剧的票价,对上海市民来说,几乎是很难承受的,除非我是一个疯狂的艺术爱好者。我想这个当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结束语

  在这个中外经济大交汇、人口广泛移动大交汇的时代,“文化”对内是城市内在的凝聚力,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外,是城市的品牌和竞争力。在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化支撑起城市的精气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春运直通车特别报道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在大变革时代倾听文化的声音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谈话B16在大变革时代倾听文化的声音 2013-01-20 2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