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家庭/封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孝如歌
天津老画家与他的17个“爹”
王成
▲ 在赡养老人过程中,尹升(右)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充实
▲ 尹升40年来先后将17位孤老汉接回家中赡养
▲ 尹升(后)为他赡养的93岁老人宫树震理发
  ◆ 王成

  2013年春节这几天,天津的天气不错,冬日的暖阳下,天津万新村小区里,几个白胡子老头乐呵呵地跟在尹升后面,慢悠悠地边遛弯儿边聊天……尹升是天津市一名书画家,以卖画为生;他有着让人尊重的头衔——国务院办公厅老干部国画指导教师;他现在子孙满堂,家庭美满幸福。40年来,他先后将17位孤老汉接回家中赡养,像亲儿子一样侍奉他们,让老人们尽享天伦。

  1  赡养从偶遇开始

  老人能下地走路了,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体重也在慢慢恢复……看着老人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尹升心里说不出的欣喜与踏实。经过5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这次,尹升再次把93岁的宫树震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宫树震老人与尹升非亲非故,但已与他一起生活了11年,他也是尹升照顾的第17位老人。

  每天清晨5点,尹升都会准时叫宫树震老人起床,把一杯热好的牛奶端到老人面前。“爷爷(当地人的习惯叫法,按照孩子的辈分称呼),喝奶了。”看着老人把奶喝下,尹升开始准备早饭。“老人每天都会下楼遛遛弯,和老邻居们聊聊天,高兴着呢!”

  除了早晨的牛奶,每天,尹升给宫爷爷做4顿饭。老人爱吃饺子,每次包饺子,尹升都先把肉过一下油。他说,这样老人吃起来容易消化;老人晚上翻身,被子掖不好容易着凉,尹升就为老人竖着盖一床被子,再横着搭一床,这样老人翻身的时候,就不会冻着了……正是在这样的精心照料下,宫爷爷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多年围着老人们转,也让尹升成了老年护理专家。

  宫爷爷与尹升是怎样结缘的呢?40年前,尹升赡养宫爷爷的本家哥哥宫金凤时,认识了宫爷爷,并开始接济他。后来,宫爷爷见到尹升说,“老尹,我觉着你这个人挺不错的,我上你那里去行吗?”尹升马上回答:行!时间一晃,11年过去了。在尹升不到40平方米的二居室里,宫爷爷与尹升快乐地生活着,情同父子。“我争取让老人活到100岁!”尹升说。

  尹升赡养的第一位老人要追溯到1971年,那年尹升34岁,在感光材料厂当仓库保管员。他和妻子刘俊英养了3个儿子,日子过得很紧巴,就经常带孩子们打芦草卖点钱。一次在城郊的一个水塘边,他见到一个70多岁的老人昏倒在地上,急忙上前将其救起。老人康复后对尹升吐露了身世:他叫赵永贵,年轻时曾当过张学良将军的武术团团长,后来部队打散了,家人也相继离世,无依无靠的他流落到天津,在城郊用木板搭了间6平方米小屋居住,以打草拾粪为生。

  看着孤苦无依的老人,当时他就对老人说:“以后您不再是一个人了,我会常来看望您的!”从此,尹升就像儿子一样照顾老人,每天总要到老人这里看看,烧水洗衣,家里做了好吃的就送过来。还让三个儿子喊老人“爷爷”,把老人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后来,尹升又带着儿子们动手帮赵永贵老人盖了两间土坯房。1976年大地震时,两间土坯房被震塌了,尹升拼了性命将老人救出,从那以后,直接把老人带回了自己的家。

  1978年,赵永贵老人以82岁高龄去世。临终前,他拉着尹升的手说:“遇上你是我的福分,你的心就像金子!”尹升的妻子刘俊英一针一线地为老人做了寿衣。但火化费需40元,尹升全家把钱凑齐只有18元,一家人急得掉泪。殡仪馆一位好心人说如果自己把尸体送过来,可以省22元,于是,尹升和儿子用大板车拉着老人走了20多里路来到火葬场!

  尽管日子艰难,但从赵永贵开始,尹升赡养孤老汉的行动就再没有停止过,前后一共17位,并为他们一一养老送终。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尹升家里平静、幸福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岁月。为了奉养他们,尹升从工厂退职,靠卖字画维持老人们的生活。这17名老人来自沧州、衡水、廊坊一带,除了同情,自有一份乡情在其中。

  2  不是儿女胜儿女

  走进尹升的家,人们不禁因这不到40平方米两居陋室的清贫而动容:从家具、电视到生活用品,一切都是旧的,电视甚至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但这里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墙上悬挂着一幅幅慈祥的老人照片、尹升与其他老人的合影,以及尹升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陋室还有一张宽大的书案与床分占了几乎全部空间。

  今年75岁的尹升是河北沧州人,在青县陈嘴乡蛮子营村读完私塾后,考入天津师大附中,后在天津感光材料厂当工人。他从少年时就喜欢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曾拜国学巨儒吴玉如学习国学、诗词、书法,拜国画大师梁崎先生学习绘画,之后担任天津华夏文化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国务院办公厅还特聘他为老干部书画指导老师。无法想象,这样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却把自己的大半生的精力,放在了那些非亲非故的老人身上。

  一个“苦”字表达不了尹升赡养老人的艰难历程。1981年,他从厂里病退,每月只有31元工资,3个儿子要上学,又要赡养老人,生活艰难可想而知。尹升给外贸公司画过8分钱一张的标签,给北京荣宝斋画过20元一张的画,零星的收入用以贴补家用。一度,尹升的儿子儿媳全部失业,妻子700多元的工资要养活15口人。直到如今,尹升每月工资也只有1182元,一双袜子补了几十次都舍不得丢,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赡养的老人。最多时,尹升同时赡养了4名老人。老人少食多餐,尹升一天要做5顿饭,以稀烂的粥面为主。尹升熬粥要放3种杂粮、加牛奶;煮面则加鸡蛋。

  由于肠道功能退化,有的老人们大便困难,尹升就用手掏。掏一次大便常常要两个多小时,累得尹升一身大汗。为了老人心情舒畅,尹升每天陪老人聊天,带老人散步,半夜还要起来数次,看老人有没有不舒服。老邻居齐仁良说:“老尹对收养老人的关心照顾,亲儿女都做不到。”尹升照顾的老人享年全部超过80岁,其中6位活过了90岁。收养之初的老人都有些疾病,经尹升照料后,不仅恢复健康,连感冒都没有得过。尹升的经验就两个字:“精心”。

  张玉峰是一位有风度、明事理的沧州农村老人,与尹升生活了16年,是尹老赡养时间最长的一位。2007年,92岁的张玉峰胃出血,已经70岁的尹升侍奉床头136天,喂饭擦身,端屎端尿,自己累得心脏病几次发作。为了给老人治病,尹升忍痛将恩师梁崎赠与自己的一幅画卖了700元。这幅画的卖价现在不知翻了多少倍,但尹升的回答却很坚定:“不后悔!”一天夜里,张玉峰睡不着觉,对床前的尹老说:“咱不治了,92岁了,可以了,人哪有老活着的。”张玉峰是拉着尹升的手离世的。

  是什么让尹升为老人如此竭尽心力?尹升的家乡是青县陈嘴乡蛮子营村,影响他最大的是母亲,这位仁厚的农村妇女,自己省吃俭用,却常常接济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家。而尹升从小就喜欢和老人们在一起的那种感觉,踏实、亲切、有依靠。尹升的老师、国学巨儒吴玉如先生的教诲更令他终生不忘:一个读书人,不仅要有学问,更要做世人的道德楷模。

  3  老人是一本大书  尹升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善良,都是一本大书,这也是我赡养老人的原因。”让他最感到自豪的是,从1980年他离开工厂后,老人们吃、喝、用以及治病的花销都靠着他的一支画笔。

  宫金凤是尹升在火车上认识的。他是一位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老特工,曾经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斗智斗勇获取情报。尹升说:“我特别崇敬他,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老人,了解到他孤独的身世后,就将他接到了家中照顾。”尹升说,由于解放后和接头人失去联系,这位老人做“地工”的经历一直没有得到证明。为实现老人多年的愿望,尹升多方寻访,终于找到见证人,延续了老人中断多年的党龄。和尹老相伴16年的87岁的宫金凤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紧握着尹升的手说:“老尹,你是个好人啊!”出殡时,尹升穿着长子穿的孝服为这位老人送终。

  “每送走一位老人,看着他们安详地走完一生,心里就感觉十分踏实和满足。”尹升的善举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老伴刘俊英也是个善良的人,家里揭不开锅时借钱养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尹升经常教育儿子: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世代传承下去。老人生病,尹升实在忙不过来时,3个儿子就轮流帮忙。已大学毕业的孙女说,打记事起,家里就养着“太爷爷”。孩子们把这些老人当成家里人,让无儿无女的老人们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大儿子尹纲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照料了两位孤苦邻居的日常起居。前两年,其中的一位老人去世。至今,年过七旬的老太太仍由尹纲照料。

  在北京电视台的一档大型公益节目中,尹升与成龙结缘。当时志愿者分为两队,分别去帮助尹升与四川省“悬崖小学”的申其军老师,获胜的一组将获得10万元的“真情基金”。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帮助尹升的这组志愿者失败了。成龙将10万元钱颁发给了大山深处的老师和孩子们。比赛失败了,成龙却被感动了。尹升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守与付出令人动容,成龙作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决定:给尹升同样资助10万元钱。尹升则把自己的书画作品通过志愿者送给了成龙。爱心为桥,尹升老人与成龙就这样结了缘。而尹升同样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把这10万元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尹升就会带着这些老人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遛弯儿,几个白胡子老头乐呵呵的,跟在尹老师后面,慢悠悠地走,曾成为万新村的一景。在沧州老家,尹升买下了几间平房,并不断地往里面添置家当:床、被褥、一些生活用品,尹升要在这里建起一所敬老院,给更多的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尹升说,如果他的举动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影响,每个人都能回家孝顺好自己父母就好了。“在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的今天,许多老人都需要大家帮一把。”而他,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让这份人间大爱传承、蔓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家庭/封面
   第A1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A13版:夜光杯/阅读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连载
天津老画家与他的17个“爹”
新民晚报家庭/封面A11天津老画家与他的17个“爹” 2013-02-15 2 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