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是一份前几期出版的《作家文摘》,还有一张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两样东西牵出了我的思绪,让我回忆起两位文坛大家,他们是著名画家沈柔坚和大作家周而复。那时他们一位在上海,一位在北京,却又在沈柔坚北京中国美术个展重逢。
依稀记得画展开幕时的情景,京城五月阳光灿烂,10时开幕,9时过后已是高朋云集。沈柔坚把周而复先生介绍给我认识:“周而复同志,文化部领导,更是大作家。”我忙不迭地致敬,说非常欣赏他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那是一部在上海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位知名作家的影响力,著作等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作品的内涵深度。画展上宾客众多,沈先生忙着招呼,要我陪着周而复观展,我们时而观画,时而交谈,他对沈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还说起他在上海读书后赴延安以及革命胜利后又在上海工作的情形。他与沈先生同时参与上海文化艺术的领导工作,并曾同住一幢老公寓,友情深厚。怪不得沈先生说他们还是老邻居。
画展开幕式结束时,沈先生执意要送周而复到展厅外,并叫来新华社记者帮我们三人在美术馆的台阶上拍摄了那张合影。
如今,沈周二先生已先后驾鹤而去,《作家文摘》上周而复儿媳的文章,也回忆起周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讲述了他为写作不懈努力的往事,读来令人动容。老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来自他们的丰富的人生阅历,不管境遇如何,难得的是一分自信和淡定。
上海的早晨依然阳光灿烂。睹物思人,让人感慨万千。我想起中国美术馆里两位老战友紧握双手时默契的眼神,经过了那么多年,算是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