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这对张琴秋是个意想不到的福音
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国际性质的学校,继张琴秋他们之后,陆续又有几批来自中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学生,中国不少国民党要员也把子女送到了苏联,其中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叶楚伧的儿子叶楠……嗣后从几个欧洲国家来的中共党员有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
中山大学学制两年,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世界通史、社会发展史、资本论、列宁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经济地理。老师基本都是苏联人,首先要学习的是俄语。为了攻克语言关,第一学期每周安排了四个小时的俄语课,经过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大伙基本上能掌握俄语的准确发音。张琴秋有着很好的语言天赋,很快便对俄语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苏联共产党不仅政治上,生活上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尽管苏联的经济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都困难重重,但中山大学的每个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而且吃、穿、住学校也一并包干。一进校门,每个人就能领到由里到外的全套装备,包括衬衫、西服、大衣、睡衣,床上配有毛毯,还有俄式四方形鹅绒大枕头。按俄罗斯人的习惯,学校每天开五顿饭,早、中、晚餐外加下午的点心和夜餐,食物通常是面包、鸡蛋、牛奶、香肠,还有鱼子酱,生活高出苏联一般的工人、士兵及党政机关干部。除此以外,每个学生每月还发给十几个卢布的津贴作为零花钱。后来学校接受了中国学生的提议,按中国习惯每天开三顿饭,并专门雇了一个中国厨师做中国菜,因为学校里数中国学生最多。学生在这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可见中苏两党对这些学生寄予的厚望。
张琴秋的困难是腹部一天天隆起来。第二年春天,刘少奇率领中国职工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国际职工大会,沈泽民也随之而来,这对张琴秋是个意想不到的福音。她已身怀六甲,腰身明显粗重。或许是出国前组织上就有所考虑,也有照顾张琴秋的意思,开完了会,沈泽民便在苏联留了下来,插入中山大学理论班。当时的中山大学有六对学生夫妻,沈泽民和张琴秋是其中的一对。由于学生增多,原来的主建筑楼容量已经明显有限,学校就利用了附近的一所原沙皇贵族豪华住宅作为家属宿舍,沈泽民和张琴秋便住了进去。
1926年5月,张琴秋临产,生下了女儿玛娅。玛娅是俄语五月的谐音,五月,对于沈泽民和张琴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忘不了如火如荼的五卅运动,顾正红的形象和那些死难同胞还时时出现在他们眼前。同时,五月的苏联阳光明媚,鲜花灿烂,沈泽民和张琴秋愿用这个名字寄托他们对女儿美好的希望和祝福。如今,祖国还在黑暗的统治之中,他们的奋斗必须一代一代地继续下去。当张琴秋从护士手里接过女儿,第一次认真地端详着女儿时,忍不住发出了温柔幸福的喃喃自语:啊,五月,五月,你这出生在五月的小生命啊!
张琴秋由于生孩子的缘故,落下了课程,就转到第二期学习,与秦邦宪、杨尚昆、李伯钊同班。除了理论知识,学校还有意安排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的特殊技能,如野营训练、电台收发报、战场救护知识。叶剑英是当时中山大学特别班(又称“老头子班”)的学员,并担任野营训练营长,张琴秋是叶剑英手下的一名女学生。
课余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舞蹈、摄影、骑马、射箭、游泳、滑冰以及各种球类全有安排,张琴秋的性格热情奔放,兴趣又极其广泛,各项活动都喜欢参加,很快成了活跃分子,一度当选为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主席。她还学会了很多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歌、舞蹈,钢琴弹奏得尤其出色。
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陆续回国,张琴秋被留了下来,在中山大学当翻译。沈泽民和张闻天、王稼祥又到红色教授学院继续深造,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就很重视理论人才的培养。这期间,沈泽民不幸得了肺病,但他并没有当回事,学习的同时兼任翻译和助教。
玛娅在成长,健康而快乐,很快就能咿呀学语,继而蹒跚学步。这也是张琴秋的重大收获之一,大伙认为她既是漂亮优秀的学生,又是年轻而俊气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