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国式闯红灯”现象引起广泛讨论,除了行人自身交通法规意识需要加强外,一些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问题也被提及。去年至今,浦东交警结合市民建议,用技术手段对信号灯做个性化改造,让“红绿黄”变得更智能。
市民建议更具操作性
据统计,2012年,浦东交警收到的信访建议中,逾半数有关信号灯设置,数量是2010年的3倍。不仅数量逐年增加,市民的意见也更加具体,特别是去年10月8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后,热线转来的信访建议数量显著上升,内容更具操作性。
据了解,浦东南片(原南汇区)和北片(原浦东新区)的信号系统建设节奏有所不同。目前,北片已完成六期SCATS自适应信号交通控制系统建设(俗称“绿波”),北片八成道路、1095个交通信号灯已纳入“绿波”系统,占全市1/3数量。
调整转弯灯方便行人
以过街行人较多的张杨北路博兴路口为例,原先,从十字路口东侧居民区过马路穿过张杨北路去地铁站的行人往往与博兴路上左转弯驶入主干道张杨北路的车辆对冲。交警调查发现,原先行人过街信号灯的绿灯时间为平峰时段40秒、高峰时段60秒,但张杨北路宽七八十米,行人步行平均需要1分钟,不少行人过马路时往往会被转弯车辆堵在横道线上。
调整后,张杨北路过街信号灯与由北向南方向机动车道提早15秒开启绿灯,再让由博兴路左转进入张杨北路的车辆放行,如此一来,行人一般已穿过1/3至1/2的道路,待左转车辆行驶到行道线位置时,行人基本已穿过整条道路。
此外,成山路东明路口、成山路云台路口等路段增加了左转弯灯,避免左转弯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抢行。这些因地制宜的调整,使得路口秩序更加顺畅。
试行“绿波”路口更畅通
在浦东南部地区,“绿波”也开始亮相。
今年初,@浦东交警发布“呼唤‘绿灯侠’”微博,征集市民对主干道沪南公路和康梧路信号灯的意见,短短几天收到100余条跟帖。现在,这两条道路上已各有3公里路段进行“绿波”试点。
要打造“绿波”,首先要用GPS系统给所有信号灯校时“对表”,再计算每个路口的车流量和间距,按照40公里/小时的平均车速计算,计算绿灯时长,以确保在这段道路区间内,一批次车辆通过每个路口均畅行无阻。原先,车辆从康花路康梧路行驶到康梧路上南路需要二三十分钟,调整后仅需七八分钟。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