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7日至20日。海军党委五届五次全会。刘华清提议研究制定《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全会采纳刘华清的建议,很快组织专门班子展开调研与制定工作。
1983年8月9日,海军作战会议。刘华清主持深入讨论和研究海军作战方针、作战原则、作战任务、作战形式和作战范围。
这是过去五年中海军首次召开作战会议。五年来,特别是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明确了新时期军队战略方针和各军兵种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担负的主要作战任务,全军在作战准备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海军作战会议的主旨,就是研究军委战略方针在海军的具体化。
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和海军作战会议的召开,为海军战略的提出与形成作了必要的思想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刘华清仍嫌不足。为进一步统一海军上下的认识,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发表了多篇有关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报告和文章,为正式提出海军战略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1983年10月29日,海军举办高级干部军事研究班。刘华清作了《关于海军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几个问题》的长篇报告,首次提出海军作战方针并进行了系统阐述。
“积极防御,近海作战。”这就是刘华清为人民海军制定的作战方针。这是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时隔八个月之后,再次重提“积极防御,近海作战”,而且将其明确为海军作战方针。
刘华清明白,贯彻这一作战方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统一海军上下对“近海”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以往,海军习惯于把距我国海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近海”。为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刘华清强调要按邓小平的指示来统一认识“近海”的概念。他指出:“‘近海’是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近海’之外是‘中远海’。”
1985年12月20日。海军首长机关单方一级研究性图上演习接近尾声。作为此次演习的“压轴戏”,身兼总导演与总指挥的刘华清的总结讲评,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然而,刘华清却借台唱戏,毫无预警地引爆了“海军战略”的震撼弹。为什么要制定“海军战略”?如何认识“海军战略”?我国“海军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刘华清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和独具韵味的鄂东乡音,完成了他人生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演讲。
在1986年元旦过后接连召开的海军党委常委会和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刘华清再次提议确立“海军战略”。什么是中国的“海军战略”?刘华清的结论是:“近海防御”!这是新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
初创时期的人民海军,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借鉴苏联海军建设的经验,确立了建设一支近岸防御型海军的指导方针。1950年4月14日,在人民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上,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描绘了“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海军”的蓝图:“我们要建立的是一支自卫的、防御的海军。我们的优越条件是靠近海岸,有众多的岛屿,要充分利用这个优越条件,把每一个岛屿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把每一座海岸炮当作军舰上的一门主炮。我们这支海军在战略上是防御的,在战术上却是进攻的。我们不建重型的舰队,而是要建立起一支轻型的舰队。”
1950年8月召开的海军会议上,萧劲光司令员正式提出了“建立一支轻型海军”的方针,具体表述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精干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根据这一方针,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重点确定为潜艇、鱼雷快艇和海军航空兵,即“空、潜、快”。
尽管20世纪50年代末期,萧劲光司令员曾提出“作战海区由近海到中海、远海、远洋,舰艇建造由中小型到大型,以及实行尖端技术与常规装备相结合”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海军发展方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并没有得以贯彻落实。所以,直至80年代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之前,中国海军仍然是一支近岸防御为主的轻型海军,“依托岛岸,近海作战”,始终是人民海军最重要的作战原则和指导方针。
现在,刘华清将中国海军战略规范为“近海防御”。这里的“近海”二字是个战略上的概念。从“近岸”到“近海”,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共和国海军而言,却是经历了30多载漫漫航路之后筑起的一座新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