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的第七次“海上新梦”音乐会日前在上海音乐厅演出。本次推出的新作为7首艺术歌曲和5部管弦乐作品,大多呈现了不错的水准。这些作品来自委约和征集两条渠道,作者既有“90后”的音乐学院学生,也有年逾八旬的老作曲家。记者也了解到,虽然“上海之春”年年力推新作,但征集新作却困难重重,由此直接造成佳作遴选空间局促的状态。
这次的“海上新梦”音乐会,从去年6月起就面向全国发出征集通知,到今年3月进入评审阶段,收到的艺术歌曲却只有20多首。上音作曲系主任叶国辉则认为,通过征集固然是激励创作的一种手段,却并非是作品体现价值的唯一渠道,如今的作者还要考虑作品是否能入选、公演后是否能传播、传播后是否能产生商业价值……所以,新作征集必须构成后续机制,才能激发作者踊跃投稿的积极性。
入围“海上新梦”演出的新作,稿费已在逐年提高,但与社会上商业委约的稿费动辄1分钟1万元、1首歌10万元相比,还是差之甚远。因此,较有知名度的作曲家,至多经再三动员“友情参与”,一般都不会主动投稿。尽管征集资源严重匮乏,但是,“海上新梦”还是严格把握质量,反复审听为数不多的应征作品,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排练和演出,这也使得昨晚的这台“海上新梦”音乐会,整体质量依然得到保证。但是,仅仅通过一台音乐会力推新作,在呈现方式上确实有点单一甚至乏力。如今,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够转换一成不变的思路,以社会分工、专业运作的做法进行征集和委约,那么,无论是作者的参与热情、应征数量以及传播效果,肯定都会发生很大改观。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