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一个人身体的质量。但,大家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有没有生病,却极少有人关心自己的体质。”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在4月26日举行的新民健康大讲堂上,着重提出了体质概念。“实际上,体质是一个人亚健康程度的反映。一个人的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才能增强,生病的机会自然少了。”
李伟听引用一句俗语,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共鸣。“你今天没有时间体育健身,明天就有可能抽时间去看毛病。”
科学运动四个要素
健康大讲堂刚开讲,主持人小宇请嘉宾用一句话总结如何预防肿瘤。李伟听答得干脆,他用了三个关键词:“健身、健心、健康”。
其实,健身便是运动。不过如何运动,讲究门道。运动并非一时意气用事,不能一顿吃成胖子。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需要4要素:“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李伟听一一给听众解读4个要素:
因人而异,指的是哪一项运动最适合我,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不一样,运动的目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运动一定要适合自己。
因地制宜,讲的是根据工作和生活的周边环境条件,就近就便参加锻炼。
循序渐进,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强度逐步提高,自然递进,千万不可蛮练。
持之以恒,运动和健身不能一蹴而就,它好比储蓄,时间越长回报越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有氧运动防治疾病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燃脂减肥,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最主要的一种健身运动方式。
李伟听详细解释道,“有氧运动是相对于无氧运动来说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有氧操等等。一般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会处于无氧运动的状态,但这不适合普通百姓,尤其不适合肿瘤患者。”
有氧运动是在正常呼吸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运动。李伟听具体介绍,“请大家记住一个公式:170-运动者年龄=运动最佳心跳。运动时处在最佳心跳对身体健康有益处。比如,您今年50岁,那么您运动时的最佳心跳是120次/秒。”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运动锻炼建议:18至64岁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
健身就在你我身边
去年,上海市举办市民运动会,600余万人次参赛,成了全体上海市民的一次运动大联欢。其实,上海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始终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理念。“把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明白,运动是健身,活动也是健身。”李伟听细心地向听众提到运动健身的具体建议,引得听众频频点头:
■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动。
■选择一个你喜欢,并适合你的生活方式的活动。
■找到最适合你的活动时间。
■与朋友和家人一起活动。拥有一个支持关系网络,有助于你按照活动计划坚持进行。
■有许多方式可以使适度的活动融入到你生活中,积少成多,聊胜于无。
■从你能够胜任的活动开始,之后尝试各种方法来增加活动量。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活动了,要慢慢开始,不能急于求成。几周或几个月后,你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活动方式,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频度。
■散步是增加你生活中身体活动的一种方式。在最初开始散步时,每天走10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增加一周内散步的天数。最理想的散步是,快走30分钟以上有效步伐,每天走,或者每周5次以上。要求每分钟走120步。
■速度加快。一旦变得轻而易举了,尝试走得更快些。坚持几个月快步走的方式。周末的时候你也许想变换花样,如增加骑自行车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完全攻克癌症的这一天恐怕不会太远。“癌症也被列入了慢性病的范畴。这说明癌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运动相伴,与快乐相伴,癌症就奈何不了我们。”李伟听最后用4句话与读者共勉:身要动、脑要用、腹要空、心要松。 本报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