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有空间
市民如果关注“上海之春”,就会发现今年这个为期三周的音乐节,仅纳入展演板块的音乐舞蹈专场,就多达52台,数量不仅为历届之最,规模也超过了秋天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显然,在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的今天,政府加大投入、各方全力参与,促使这个我国最早举办的音乐节,发生了格局扩展、内容增加的变化。
变化虽然大,宗旨却依然,每年“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在本届仍得到了重点体现,一大批新人新作纷纷亮相。然而,亮相仅仅是培育新人新作的第一步,要把新人新作培育成熟,在更新办节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新作要传播
赵晓生的《简乐四章》,26年前首演于“上海之春”,本届终于得到了第二次演出的机会。尽管这位老教授对这次演出的效果颇为赞赏,但一部作品这么多年里只能演2次,让人总会心存遗憾。
事实上,每届“上海之春”都有10多部甚至数十部新作首演,虽然近年的“上海之春”实行了复演历年作品的做法,但仍然有一大批作品首演过后就销声匿迹,实际上造成了艺术生产力和艺术资源的浪费。因此,有不少人建议:“上海之春”应实行参演作品评审和推荐的机制。经过评审具有潜力的新作,才能参演“上海之春”;被公认为优秀的佳作,向国内外职业乐团进行推荐。如此运作,既为新作提供公演机会,也可弥补乐团新作匮乏的缺憾。同时,“上海之春”不能局限于一次性公演,还可设立网络音乐资源库,利用在线欣赏、正版下载等传播渠道,介绍和推广新作品。
新人需培育
数十年前音乐会寥寥无几,新人登台就会引起关注,这种情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尽管有大批新秀出演于各台音乐会,让听众能记在心里或者引起社会关注的,却是凤毛麟角。虽然艺术新人崭露头角,并不追求娱乐选秀的轰动效应,但也应该在持续性的培育之中,让新人成为大众喜爱的舞台主力。因此,“上海之春”的新人展演,同样需要设立评选机制,对脱颖而出的优秀新人予以助学奖励或演出资助,并建立演艺人才资源库,向国内外职业团体重点举荐。事实上,这个模式已在本市多家剧院被证明行之有效,如能成为“上海之春”的办节机制,无疑将为人才走向成熟,开辟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