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洁敏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进入歌剧院时,心里很委屈。因为她在学校里学的是交响乐,从未学过歌剧。而上音指挥系是没有歌剧课的。
进了歌剧院,她对歌剧还是陌生。因为当时上海歌剧院难得演歌剧。偶尔有音乐会,几个资深指挥在上,还常常轮不到她。于是她去了欧洲。十多年后,2011年,当她带着满脑子的歌剧音乐回来时,却被上海交响乐团聘为常任指挥。人生真是一场演不完的戏,不过这次她并不委屈,因为歌剧院仍然难得演歌剧,而交响乐团希望她每年指挥一部音乐会版歌剧。
今年2月上交在东艺的音乐会版《弄臣》就是张洁敏指挥的。当时男中音主角因病上不了场找人替代,成为媒体一大新闻。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新闻是——张洁敏在排练时,由于主角缺席,她竟然边指挥边唱起男中音唱段,让人大吃一惊。
“她竟然对《弄臣》的音乐那么熟悉”,人们议论纷纷。而张洁敏坦言,这还是自己第一次指挥《弄臣》。
她行事向来认真。一旦投入,总是充满热情。
在欧洲十多年,她到过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但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让她倍觉幸运的是,从一开始,她就进入佛罗伦萨歌剧院,成为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助理。
“指挥助理这个位子,旁人听起来很了不起,其实未必。”张洁敏告诉我,“大指挥家周围常有许多年轻人,谁都可以说是助理。但没几个是怀揣歌剧院合同的。即使有合同,还要肯努力,有悟性,否则合同到期走人很正常。”
于是张洁敏全情投入意大利歌剧中。除了研究乐谱,帮大师排练,大事小事跟着跑之外,她还自己花钱请教师上课。
欧洲音乐学院有一门coach(声乐艺术指导)课,是帮助演员学歌剧的基本课。coach教师对歌剧表演有很丰富的经验,他们讲音乐处理,讲速度,讲词,讲风格,边弹钢琴边教你唱。而国外歌剧院的周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演员,东欧的、日本的,韩国的,为了在歌剧院获得一个角色机会,便去上coach课。朱慧玲、莫华伦、黄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张洁敏虽然是指挥,也不放弃。每接触一部歌剧,便去上课。哪怕省吃俭用,也必须去。在这些课中,她积累了大量的歌剧音乐。
张洁敏认为:歌剧最要紧的是语言。指挥接手一部歌剧,不是先看总谱,而是先弄懂语言。就拿意大利歌剧来说,它的速度都是根据语言习惯来的,吐词、语速、口气等等,意大利人说话常常会越讲到后来越快。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威尔第的歌剧结尾时会越来越快,这就来源于它的语言特点。普契尼的歌剧也是速度变化很大,这都是与语言有关。而这种变化在谱子上是不会标明的,一定要自己去体会。你不懂他的语言,就不能理解。我们很多指挥家指挥歌剧却不懂语言是没办法弄好的。所以学歌剧一定要去国外,去欧洲。
世界上的歌剧指挥中,一部分从交响乐起家,一部分来自歌剧院底层。但相对交响乐,从歌剧起步的指挥家通常被认为灵敏度更高,包括反应程度与控制能力。乐池中的乐队经过排练基本上能自己往下演奏,而舞台上的演员则经常会出错,掉词掉拍子是常有的事,大演员也不能幸免。因此指挥家必须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关注台上的分分秒秒,准备应变。所以搞过歌剧的指挥家与光指挥交响乐不一样。
在意大利学习期间,张洁敏指挥过许多歌剧,也指挥了许多交响音乐会。两者相比,交响乐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歌剧制作成本远比交响音乐会大,因此自然形成音乐会的场次更多。
十多年前张洁敏刚从学校毕业时想进上海交响乐团却进不去;而从意大利学了歌剧归来,却又进了交响乐团,用一个简单的成语来形容,便是“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