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文化名园小区。
曾经一天5起窃案
文化名园位于吉浦路,与宝山、虹口区相邻,有700多户、2000多个居民。这个小区有点特别。它是10年前落成的商品房小区,共十几排,外观不错,但因为是烂尾楼改造的,所以房屋结构不佳,房型偏小,而且,小区的物业管理费只有0.55元/平方米,保安只有6名。
由于位于三区交界处,所以这个小区的外来租客多、流动人员多。据吉浦一居委统计,最乱的时候,外来租房户达200多户,也有几套群租房,租客鱼龙混杂,居民放在门口的鞋子也会不翼而飞。有一天傍晚5时到6时间,竟连续发生了5起入室盗窃案。甚至有居民还发现过小偷在家门口踩点后画的记号。
一时间,治安问题成为居民最大的苦恼。怎样才能提升居民的安全感?五角场街道综治办和吉浦一居委对文化名园的治安问题进行“会诊”,发现了几大安全隐患:监控和技防设施不足;保安力量不足;后门有很大问题,由于保安不够,后门是请一位居民看管的,大部分窃贼都是从后门进入小区的。
抓住群防群治关键
于是,居委会、业委会共同商定,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防范。由于安装监控和技防设施需要动用维修基金,不能一蹴而就,居委干部就发动居民,通过群防群治,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
居委会主任沈惠琴说,他们制定了几项制度:门岗制度、流动人员登记制度、志愿者巡逻制度。小区后门平时关闭,只有每天早晨、下午各开启一两个小时,由保安看守。由楼组长了解外来租户和流动人员情况,凡是有房屋买卖、出租的,住户有变动,便由居委干部和外来人口协管员上门登记,现在,44个门栋的住户情况都汇总到了居委会。经过几年的宣传整治,群租已消失了,出租户也减少了。
组建志愿者巡逻队的提议一提出,就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响应,党员、楼组长纷纷加入,很快招募到了42名志愿者。他们戴上红袖章,两人一班,每天上午9-10时,下午5-6时在小区巡逻,雷打不动。志愿者中还有好几位小区“宠物俱乐部”的成员。38号的楼组长李运梅就是其中一位,她除了平时巡逻值班外,每天晚上7时多遛狗的时候,再巡逻一遍。居民笑言:“宠物成了‘警犬’!”在巡逻时,志愿者们发现可疑人员,就立即上前盘问,对于发小广告的人也劝他们离开。
守望相助形成氛围
几年来,小区安全防范的硬件设施也慢慢提升了。经过业主大会同意,业委会动用维修基金,在小区安装了20多个监控探头、320米的电子围栏。不久前,街道综治办还鼓励大家安装安全门钩、窗钩,并给予补贴。小区还建立了治安奖励制度,有一次,两名保安抓住了一个偷助动车的贼,居委会奖励保安每人200元。
更可贵的是,文化名园形成了一种邻里守望相助的氛围。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有位居民家中无人,大门洞开,隔壁邻居发现后,就一直守着,第二天一早跑到居委会报告,居委干部和保安连忙上门查看,并联系这位居民。户主回来后,发现财物一样不少,向邻居、保安和居委干部连声道谢。在这里住了10年的居民林化云说:“住在这里蛮安全的,有点像石库门房子,大家相处很融洽,有什么事叫得应!”
文化名园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小区,能够连续多年无治安案件,没有秘诀,关键在于群众自治,人人行动。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名园确实有“示范”效应。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