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病,当然是去医院“看医生”,而今,上海却有了医生上门“看病人”的新鲜事。去年底,家庭医生这种医疗服务新模式,经过浦东和长宁两区试点后在全市推开,和居民“签约”的医生不断增加。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中心的蒋伟萍就是这样一位家庭医生。
42岁的蒋伟萍科班出生,199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浦东一家二级医院工作多年,有副主任医师职称,2010年考出了国家全科医师资格证书,2011年“跳槽”到社区卫生中心当了一名全科医生。从去年12月起,殷行社区卫生中心开始推行家庭医生服务,3个月后,蒋伟萍已与119户居民签约,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
服务对象都是老人
这天是星期三,是蒋医生出诊“看病人”的日子。早上8时出头,披上白大褂,拎起黑色出诊包,骑上自行车,蒋伟萍便出发了。
蒋伟萍的服务人群都在国和二村,大部分都是患有慢性病的高龄老人,包括2名癌症宁养病人,还有几位家庭病床病人。
上午8:30,蒋医生来到91号杨阿姨家。71岁的杨阿姨患卵巢癌已5年了,手术切除后一直感到腿部疼痛。两年前,为了减轻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杨浦区在全市首推宁养医疗服务,为这些病人免费提供止痛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次,蒋伟萍又为杨阿姨送来了止痛药。“谢谢你,蒋医生。”杨阿姨说。蒋伟萍为杨阿姨量了血压,听了心肺,都正常。“杨阿姨,你跟病魔斗争这么多年,还这么乐观,我很佩服你哦!”听了蒋医生的话,杨阿姨脸上露出了笑容。
记事本上写满安排
9:00,69号的一位脑梗后遗症家庭病床的病人;9:30,65号的一位96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太;10:00,108号的一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夫妇;10:30,73号的一位患有脑梗、老年痴呆症的老太;11:00,103号的一位患冠心病的老先生。
蒋医生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全天的安排,仅上午就要跑6户人家。在每户人家,除了询问病情外,她还要和病人聊聊天,进行心理疏导,一般要花上15-20分钟。国和二村是清一色的6层楼老公房,蒋伟萍常常要爬楼梯。最多的一天她跑了20户人家,上下楼梯无数级。
与病家成了好朋友
时间长了,蒋医生慢慢积累了许多老病人。她也有了一大批“粉丝”,有时病人来看病,会塞一个苹果、一块巧克力给她;去病人家,他们会给她倒杯茶;有的老人不看病,只是买菜经过门诊部,也会来看看她。当了家庭医生,她与病人的关系也不同了,原来只是简单的医患关系,现在有点像朋友,甚至是家人的感觉。“病人的信任和亲近给了我另一种满足。”她说。
现在,殷行社区卫生中心有家庭医生33名,为2800多户居民服务。杨浦区从去年底开始在殷行和延吉两个社区先行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现共有137名家庭医生,全区签约1.2万户,覆盖居民总数达5.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