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以即时、海量和碎片化的特点颠覆人们传统阅读习惯时,专业的深度和视角的广度是纸质媒体强化自身特长的重要依凭,而高品质的解读、评论就是其最佳展现手段。
本报昨日召开加强文艺评论研讨会,毛时安、王纪人等数十位常年活跃于戏曲、影视、文学、音舞等文艺领域的沪上知名评论员与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及本报采编人员共同研讨,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办好具有新民晚报特色的文艺评论专版和专栏。
褒贬都要到位
上海市政府参事、评论家毛时安认为,现在的文艺评论者在专业素养上需要认真学习。他说:“文艺评论不是简单地说好说坏,要有自己的态度,这是需要专业素养的。评一个作品,好要讲到点子上,坏也要讲到点子上,否则就是不痛不痒,还不如不评。”
上海大学副教授、影评人葛颖的话则更加直接,“有的媒体的条线记者要重新回炉学习专业知识。连很简单的专业常识都没搞明白,他们做出的评论,谈何占领制高点和权威声音呢?甚至有些媒体的记者,在未经采访的情况下,用我的名义发表各种评论观点,连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
【本报回应】
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当即表示,“若有类似情况在新民晚报发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函进行监督,本报将在记者发稿的同样位置,将评论家的来函照登,以此监督。”
不被商业裹挟
“商业进入文化领域无可厚非,也是大势所趋,但文化绝不应该被商业主导。”导演江海洋认为,文艺评论是文化保持纯洁性的重要阵地。针对文化各领域被商业牵着鼻子走成为家常便饭的现象,应该大声疾呼、当头棒喝。江海洋拿电影举例,“电影的运作现在已经完全商业化,影评给出的口碑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去年北京爆出‘交口费’(片方付费给评论者写“交口称赞”的表扬文章)丑闻,事实上就是文艺评论没有守住最后阵地。”
上海音乐学院的乐评人王似频则犀利指出,音乐创作中就有一些是人情所托或纯粹因高额报酬而写的敷衍之作,乐评人或是装聋作哑,或是干脆抹不开面子还要写点吹捧好话,这样的音乐评论怎能引领听众的赏析。
心态不能浮躁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认为,“目前文艺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失衡,就是失去了衡量艺术的价值标准。”之所以会造成失衡,王纪人指出,有的评论者心态浮躁,抱其他目的,夹杂各种利益,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评论声音怎能不失衡。他还指出,评论家不能是拳击手,不能以击倒对手为荣。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