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认为,无论最终孩子是否通过民办小学的面谈,家长都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录取也不意味着失败,过分焦虑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上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做客上海民生访谈时也提到,现在其实是“过度择校”难。目前,上海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有保证的,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体验落榜别否定孩子
“没考上培佳,只能等待另外一所学校通知。”“上外附小录取通知多少人了?”“爱菊收到通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面谈结束了,家长们处于等待录取通知的“煎熬”中,沪上知名的论坛上更是被各种询问帖不停刷屏。孙先生说,毕竟花了那么多力气去准备面谈,周末也带着孩子经历了新世界、福山正达、世外、爱菊,上外静小等多所学校的“车轮大战”,总希望有个好结果。一些孩子没能被录取的家长则情绪低落,“孩子比不上牛娃们,失败了。”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通常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有三种心态,一种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为孩子挑选一所合适的学校;一种是想让孩子多一种体验和实践;第三种就是跟风择校。“无论是哪种心态,没有被录取都不应该说是失败。民办小学的面谈并不是学业考试,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许多学校面谈就是在考查孩子的兴趣、学前学习的基础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家长没有必要有这种失败感。”
一些参加了面谈的家长也表示,面谈过程让家长和孩子都长了见识。“关键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更深入了解。经历了,和不经历还是不一样的。”
倡导就近入学更有利
没有拿到通知的家长焦虑,拿到通知的家长也纠结。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帖求助:“家住浦东,已被福山正达录取了。打酱油去上外附小面谈,结果竟然被录取了。究竟该怎么选择?上外附小到底有多优秀?值得不值得我们搬家打乱现在的生活状态去读?”
盛裴说,由于不少家长都是为孩子报了多所民办小学,就有可能要做选择。“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家长应当重点考虑:一个就是就近。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近入学能免除奔波,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第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比如,如果孩子英语学习能力强,那么就可以选择有外语特色的学校,或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有办学特色的学校。”
提醒让孩子远离焦虑
盛裴说,在“择校热”的氛围中,家长更要了解和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保持自己的正常心态,不要把焦虑传染给孩子。“同时,也要对孩子做相应的心理疏导,不能责备他说:你怎么考的?怎么会没有考进?尤其是不要让孩子在还未进入小学的时候,就对小学产生了心理恐惧,将来容易有厌学情绪。”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特别是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作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去陪伴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不是只在面谈这几天才陪着他参加考试。”盛裴说。其实,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都已达到均衡化,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环境、经费都有保证,硬件标准都较均衡,小学师资也都是以本科学历为主。“家长作为纳税人,为什么不去享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呢?平复‘择校热’,不仅是个体家长要解决焦虑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安静平静些,不要那么浮躁。”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