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戏就是看演员(上)
秦绿枝
周信芳、赵晓岚在《杀惜》中饰宋江、阎惜姣
  ◆秦绿枝

  上海戏剧学院宋光祖教授主编的《折子戏赏析》出版,承他赠送一册,我虽未从头至尾把书看完,但也看了好些我有点熟悉的篇章,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现在,也是谈折子戏的新著《名伶名剧赏析》即将付印,宋先生要我也写点什么。当时不经深思便糊里糊涂地答应了,但拿起笔来,又觉力重千钧,颇费踌躇。我对戏曲其实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只勉强够得上“戏迷”的资格,而且从小就受到“戏”的熏染,那就从我小时候说起吧。

  很小就看了不少久闻其名的“京朝大角”

  我出身于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家境不富裕,“小日子”还是可以过得去的。我是独生子,父母管教很严,动不动就要挨打,但同时对我也很宠爱,读书之外,也注意培养我的正当爱好。我们家都爱看京剧,亲友中有位表哥会拉会唱,是位票友,每次到我家来都要教我哼上两句。于是家里就为我买了留声机,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等名家早年灌的唱片差不多都买了。我家以前住在镇江,父亲在南京一家盐号里当经理。每逢有名角到南京演出,总把我接了去,看上一两次。头一次看麒麟童(周信芳)、看言菊朋,都在南京。记得麒麟童那次演的是《苏秦六国封相》,前面几场都是不戴胡子的光下巴。唱些什么则一点没有印象。我家有他两张唱片,一张是《投军别窑》,一张是《路遥知马力》,那是他嗓子最为沙哑的时期。

  看言菊朋那次他演的是《四郎探母》。那时还没有发明“别”在衣领上的小话筒,我们坐在台下第七排,简直听不见他唱些什么。他穿的“行头”看上去也不大光鲜,看得我一点意兴也没有。倒是家里收藏的他两张唱片《贺后骂殿》与《法门寺》听起来有味道。后来听懂行的朋友说,这两张唱片是言菊朋在唱功上最能显示出他标榜“谭派正宗”的造诣,声腔字韵之考究,令后世即使不学言的人也敬佩不已。还有人说,言菊朋后来唱的《让徐州》等虽然很红,称为“言派”,却又显得有点“怪”了。

  1939年父亲进上海一家银行工作,不久母亲携我移家来沪,从此定居,从此有了更多看戏的机会。也可以自我吹嘘,我很小就看了不少久闻其名的“京朝大角”。譬如1941年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星期,名须生奚啸伯组班来沪,在八仙桥黄金大戏院(后改称大众剧场)演出。为壮声势,邀约了不少有相当号召力的名角同来,二牌花旦是侯玉兰,当年号称北京戏校“四块玉”的首席(另三块玉是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薇),后来嫁与李少春。最令人瞩目是老伶工程继先,他是叶盛兰、俞振飞的老师。他不天天演,但有几出戏必定要请他老人家登台,一是《群英会》,看看他演的周瑜是怎样为后辈示范的,二是《得意缘》中的卢昆杰(女主角狄云鸾的新婚夫婿),其他还演过什么不记得了,反正这两出戏我都看过。

  好看不好看只维系于演员表演才能的或高或低

  那时我还不懂戏,但演员在台上能不能激起观众热烈的反应我也有同感。比如铜锤花脸王泉奎(金少山的学生)只要一开口,台下必定有掌声,我也觉得他的唱听起来舒服,希望他多唱一点。还有一位小丑茹富惠,也很突出。他演《群英会》中的蒋干,《法门寺》中的贾桂,台上的风头几乎盖过了别的主角,而且一点不俗气。后来知道茹家是京剧世家,又是在“富连成”锤炼出来的,上了台出言吐语,举手投足,都有讲究。小丑可以现场“抓哏”,但要抓得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才显出其修养之不同一般。茹富惠在我的心目中正是具有这种水平的一位丑角演员。

  奚啸伯那时才由票友下海没有多少年。他那时的唱我认为能吸收谭余马言众家之长而无痕迹,听起来很大气。后来他自成一派了,我倒反而不很喜欢,因为过份的刻意求工,雕琢太明显,不自然了。

  当时除了黄金大戏院,还有天蟾舞台、中国大戏院(以前叫更新舞台),也常常请北京的名角来演出,父亲总是能满足我至少看一次的欲望,有时还不止一次。戏看多了,原有的心得体会渐渐地趋于成熟了,看戏其实就是看人。戏不过就是那几出戏,但什么人演的却大有不同。好看不好看只维系于演员表演才能的或高或低。有的戏甚至只看关键部分的那几句唱演员唱好了没有。有的老戏迷还这样说,看《四郎探母》只要老生那一句“叫小番”的“嘎调”唱上去了,今天这张戏票钱花得就不冤枉了。

  我于1949年7月正式进入上海的新闻界,先跑了一年多的政法新闻,于1950年改跑文艺新闻,又以戏曲为重点。而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正是戏曲空前繁荣时期,我接触的不仅有京戏,还有别的地方戏曲,往往前台看戏,后台采访,亲聆了好多我素来仰慕的名家謦欬,增长了不少关于戏曲的知识,也增进了我对戏曲的认识,原有的一些信念越发坚定了,就是主宰戏曲舞台的是演员,戏也是因为演员的表演有特色才得以流传成为典型的。《贵妃醉酒》是与梅兰芳的名字分不开的。“四小名旦”之一的陈永玲演出此剧另有一功,终不及梅兰芳更为观众所钦服。《武松打虎》是盖叫天的精心杰作,后人(包括盖叫天的孙子)演此,都遵循老太爷的路子,但在精神面貌上要逊色得多。

  还可以举出好多好多的例子,想在后面再谈。总之,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欣赏折子戏,要看是什么人演的。这出戏某人唱出了名,观众看得眉飞色舞,如果换一个比较差劲的人虽然也是这么唱,便觉还缺少了点什么。再换一个人比前更差,久而久之,这出戏也会跟着湮没了。

  一出戏所以被某人唱红,自有好多因素如天赋,功力,客观的机遇等等,我又发现一点,演员的性格适合不适合演那一路戏也有关系。这里我想谈谈当年与盖叫天先生接触时暗暗在心里琢磨的一点感受。

  那是1952年至1953年,我曾撰写了一百篇《盖叫天演剧五十年》的长篇连载,先刊登于《亦报》,后发表于《新民晚报》(《亦报》停刊并入《新民晚报》)。当时竟是那么“胆大妄为”,不加考虑地就这么动起笔来了。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家与盖老家同住在一条马路上。我家住兴安路西陲近雁荡路,盖老家住兴安路东首近嵩山路,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后门在宝康里,大门面临兴安路。因为房子的天井小,施展不便,盖老每每于夜深人静时开了大门到马路上来练功。盖老那时对某某人写他的一本小册子感到不满,认为其中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我跑去跟他一说,他看看我这个人不像个“滑头小伙子”,马上就答应了。我是现买现卖,去跟他谈一次,够写两三天。见报后,反映尚佳,自然也反映到盖老那里。因我的笔下充满了对盖老的崇敬之情,不敢稍有疏忽,这一点盖老还是比较满意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看戏就是看演员(上)
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星星湾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5看戏就是看演员(上) 2013-06-10 2 2013年06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