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专访/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访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代表崔民彦
     
2013年07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偶然的“事故”
只有可预防的伤害
——访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代表崔民彦
王文佳
董春洁 绘
  见习记者 王文佳 

  在中国,伤害是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平均每年近5万名儿童,即平均每天近150名儿童因伤害而丧命,其中,44.5%的伤害发生在家中。

  为什么我们认为是安全港湾的家,对孩子来说却不安全?让孩子得到更好的保护有哪些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报记者专访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执行总监,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崔民彦。

  预防是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急救、康复就要付出高成本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报告指出:每天全球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非故意或故意伤害,世界各地有数以千计的受伤儿童就医。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在世界各地采用已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每天至少可以挽救1000名儿童的生命。 

  记者: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减少孩子受伤害的可能? 

  崔民彦:减少伤害,预防是关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一直在做的工作不单单是教育,更多的是预防。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三种方式,预防、急救和康复。在实际操作中,预防是低成本的,甚至是无成本的;但是一旦伤害发生,需要通过急救、康复等方式治病,那么就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世卫组织在儿童伤害报告中指出:伤害的代价是巨大的。在发展中国家,仅仅道路交通伤害造成的损失就占据了每年GDP的1% -2% (约 1000亿美元),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接受的世界援助总和的两倍。

  预防有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儿童安全座椅。有的时候改变一下我们行为习惯,以确保家中的摆设对孩子没有安全隐患,如随手关门——厨房、卫生间、阳台、楼梯,包括电线很多的卧室,对孩子来说都是安全隐患比较大的区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进出的门关上,让孩子远离这些伤害。如果需要开门通风,可以在门上装一个铃,孩子推门时家长就能及时发现。伤害预防在国内目前还属于一个新兴领域,所以我们也在尝试发现并引进一些国外被证明有效的方法。 

  记者:保护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片刻不离地待在他身边吗? 

  崔民彦:其实不是。中国家长很多时候照顾孩子采用的是人盯人“战术”,但是这样并非万无一失。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抱着一个1-2岁的孩子喝咖啡,你以为抱得很紧,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会抓东西了,他的手一旦活动起来,就可能打翻咖啡,造成烫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脚的力气也开始变大,你把他放在一个高椅子上,他就可能突然站起来跌落下来。

  其实预防伤害更有效的方式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活动环境。害怕孩子跌落就不让孩子运动不可取。运动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孩子锻炼平衡能力,如果孩子在8-10岁之前还没有锻炼好平衡,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自由地玩乐。如果环境是安全的,家长远远地看着就可以了。曾经有一个孩子睡觉时从床上掉下来,电插头直接插入脑袋,实际上这就是环境没有做好。 

  伤害预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找隐患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2010年对中国4个城市3280个家庭开展过一项儿童家具用品安全家长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近80%家长不清楚如何对家居用品进行安全检查,超过70%的家长不会定期对家中用品布置进行安全检查,其中7%的家长从不检查。 

  记者:家中可能有哪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潜藏危险? 

  崔民彦:我们调查发现,在家中发生伤害按照发生概率从高到低可以分为跌倒或坠落,烧烫伤及触电,割伤、夹伤或动物咬伤,中毒,窒息五种形式。相应地我们可以寻找到环境危险因素,比如阳台无护栏、窗户无锁、桌椅放置在阳台或窗旁、飘窗位置低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坠落。一个尖锐的桌脚或家具棱角、一个没有盖板的插座、一把儿童可及的刮眉刀、打火机也都可能让孩子受伤。3-4岁的孩子有能力去翻东西,他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而且看到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所以孩子能够得着的洗涤剂、洗厕剂、牙膏、药物,孩子都有可能误食导致中毒。 

  记者: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具体要做什么? 

  崔民彦:还是以跌落为例来说,跌落是0-14岁城市儿童因伤害而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是非致死性伤害的首要原因。要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有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所有门窗关闭时需要锁住;第二,将任何孩子可能攀爬的家具或其他物品,远离窗户;第三,为窗户安装防护栏;第四,有的家里有楼梯的,最好安一个楼梯门。当然,这些步骤也不是固定的,比如,没有防护栏的窗户可以安一个“窗止”(一个三角形的固定装置,装在窗户开关轨道上,防止窗户开得过大)。方法有很多,但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纱窗是能挡住孩子的,更不能有侥幸心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伤害预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你家里是安全的,明天就可能不安全了,因为你买来一个玻璃杯。所以必须教育家长,你每做一个动作,每搬一个东西,就要想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潜在的伤害。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孩子平时是怎么活动的,哪些东西他经常会去翻。我们常说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实际上这话很不简单。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多用实践让他们感受到危险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去年发布的《儿童伤害预防倡导》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儿童伤害死亡率从24.7/10万下降到17.6/10万,下降了28.5%,相当于拯救了近29000名儿童的生命。但是,伤害仍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占所有死亡的构成比例从2005年的22.7%上升到了2009年的28.8%。 

  记者:为什么家长会看不到危险? 

  崔民彦:家长主观上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没有保护好孩子是因为许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危险。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生活在成人预设好的环境中。成人习惯了自己的喜好,如习惯性地把常用药放在床边;把点火用具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而这些,对儿童来说,恰恰是潜藏的危险。我们在社区里做过这样一个互动实验,让2岁以下的宝宝蹲在汽车后,然后让家长从后视镜中看孩子。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宝宝一直退到车正后方10米的位置,后视镜中仍然一点都看不到,很多家长都被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提醒孩子以后不要在车后玩。我们首先要理解,儿童并不是以我们的方式使用物品的,然后再来审视我们做的每个动作是否对他是安全的。比如说,当你忙着在厨房准备下一道菜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为了美食拉扯用来布置的长桌布,再比如孩子可能吞食一个颜色鲜亮的玩具,我们做过实验,7号电池是可以直接滑进孩子食道的。 

  记者:教孩子远离危险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崔民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孩子是不知道危险的,家长最好通过实验来让他感受,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孩子都有逆反心理。

  举个例子,告诫孩子远离坠落,可以用个鸡蛋从高处扔下来,告诉孩子,这个鸡蛋就像是他们的脑袋,孩子就会认识到坠落的危险。

  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在家中标示出有危险的物品,比如用画着火焰的贴纸表示高温物体,然后让孩子试着用手背碰一下装有热水的杯子,告诉孩子所有贴着这张贴纸的东西都像这个杯子一样烫手,孩子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当然,有些东西孩子还难以认知,比如药品、小刀、牙签,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危险的东西藏起来,不要让孩子碰到。

  家长最好能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找出危险的东西,把它们挪开或者遮挡好。 

  人 物 故 事

  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崔民彦当过10年老师,也有近十年在外资企业宣传医疗知识、健康管理的经验。2002年,听说有一个儿童安全的项目要在中国推广,她立即加入了进来。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致力于预防儿童伤害为使命的非营利性的全球性组织。该组织通过调研、教育、合作、评估等各种方式,促进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改变,从而预防儿童伤害。  那时,中国人对这个领域还很陌生。想要查看儿童的伤害情况,几乎找不到数据;崔民彦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几乎所有人都会满脸困惑地反问她“是不是卖保险的”;崔民彦没有气馁,她把过去做老师和疾病管理工作的经验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她领导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发布了一系列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状况的报告,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教育活动,这些都给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有一次,崔民彦给家长讲课,内容是儿童产品的安全,课上提到衣服上连帽的绳子有可能导致孩子窒息,两周后回访时,一个家长就拉着她说已经把女儿连衣帽的绳子都去掉了。崔民彦很欣慰,她说,做伤害预防不像做医生,你看不到一个孩子在你手中被救活,但是长期来看,能从发布的数据中发现可喜的变化。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能有成效。但我们要树立一个信念,要把这件事做好,让安全变成每个人的习惯。如果每代人都能提高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呵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没有偶然的“事故” 只有可预防的伤害
新民晚报专访/新视界A16没有偶然的“事故”
只有可预防的伤害
2013-07-14 2 2013年07月14日 星期日